央视质监节目《每周质量报告》“停播”惹争议 |  |  | | 新华网 ( 2004-05-18 15:26:02) | 来源:东方早报 | |
·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打响消费者的保“胃”战
16日中午,北京市民张帅还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视,收看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但是节目并未在12时30分播出。
和张帅有着同样经历的许多网民随后纷纷登陆央视网站对此事提出质疑。他们对于央视毫无解释就停播该节目表示不满。
另一些网民则指责央视无声无息停播节目,是肆意剥夺观众的消费知情权。面对责问,央视网站主持人透露,停播原因是最新一期节目的内容存在争议,因而被取消,节目只是暂停并没有取消。除此以外,他不愿意透露其他情况。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主编沈伟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天中午的节目没有播出,主要是因为技术原因。经过调整后,一个关于青海某地用钾肥制造食盐的报道,已经于16日晚上10点半的原定节目重播时间播出。至于到底是什么技术原因造成此事,沈伟没有作出解释,但是他坚决否认了有关节目存在争议的解释。
令人关注的是,按照惯例,央视都会在节目播出之后,将新闻的报道内容公布在央视国际的网站上,但这期《每周质量报告》的内容至今仍未上网。沈伟表示,他对此并不知情。当记者打电话到该栏目询问时,一位工作人员在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迅速挂断了电话。
据一位央视内部人士透露,节目存在技术原因,就可能包括节目内容没有通过审核,这在央视并不罕见。他还坚决否认了该节目会被停播的说法,因为这是央视正在力推的王牌节目。
这一创办于去年5月4日,由国家质量监督局和中央电视台合办的节目,此前已经播出了54期,其对食品安全的严重关切和有力监督,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每周质量报告》创办后,分别报道了龙口粉丝、金华火腿、德州扒鸡等老字号产品的出现造假,影响巨大。昆明市工商局甚至下发文件,要求该市工商系统务必将关注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作为关注民情民生、打造安全消费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到《每周质量报告》每周看,并结合自身职能对涉及工商管理范围的内容迅速作出反应。
这个节目同时也在普通民众中获得了声誉。张帅告诉早报记者,他看这个节目已经有半年了,因为这个节目主要做食品质量的监督,这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相关,所以家里人都喜欢看,借此了解一下“最近又有什么东西不能吃”。在央视新闻频道总编室最新的一组调查中显示,新闻频道所有栏目中综合评价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每周质量报告》。
安徽阜阳假奶粉曝光后,全国最近又发生了数起食品质量案件,刚刚发生的广州假酒案已经致死9人。在这个敏感时刻,以做食品质量监督为主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停播风波引起了人们更为广泛的关注。
“这是因为这个节目抓住了中国人的口腔安全——这一当前最令人关注的主题。因此它的停播也就成为新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学教授展江认为,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媒体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之一。像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崛起,也得益于民众对此的关心。
同时,展江也指出,《每周质量报告》这样重要的节目,理应受到社会的监督,如果因为什么原因不能播出,还是应该提前公告。(路北) |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
|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② |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③ |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