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曲越 郭忠 摄影
今天,对三万名中国农大师生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率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教育部部长周济、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勇、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等有关部门领导同志专程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
这是自2003年5月温家宝总理来我校之后,第二位来我校视察工作的国务院主要领导,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管农业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专程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
一
上午九时,回良玉副总理抵达我校西区。在主楼前,回良玉一行受到了我校领导瞿振元、陈章良、李晶宜、傅泽田、马寅生、谭向勇、孙其信、张东军、翟志席、秦世成以及党委常委钱学军等同志的热情迎接,并一起合影留念。
在瞿振元、陈章良、孙其信等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回良玉一行首先来到位于新综合楼的“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察。在实验室大厅,实验室副主任、长江学者、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李宁教授结合展板,向回良玉一行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情况。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重要农业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动物克隆与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和“重要农作物的优质、高效、抗逆转基因育种”三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优质、抗虫转基因玉米培育、动物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体细胞克隆动物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此外,在相关学科的支持下,实验室在“重大动物疫情防治”和“动物性食品安全及检测技术”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这个实验室还是最近由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先完成的鸡基因组测序的七个参与单位之一。回良玉副总理对他们的研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回良玉一行来到相邻的“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武维华教授,生物学院院长、973首席科学家巩志忠教授介绍说,当前农业生产中的水、肥、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非常紧缺,二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盐渍地等中低产田多,三是磷、钾肥资源不足,导致氮肥使用过量,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紧紧描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这些重大需求,通过培育抗旱、抗盐和对磷、钾肥高效利用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对作物耐旱和耐盐性状基因克隆等分子遗传机制等研究工作,为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的遗传改良和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和调控途径,同时为改良作物性状的基因工程做出贡献。
考察了这两个实验室,令回良玉副总理感受颇深。他说:21世纪是生物时代,对于中国这个资源缺乏的农业大国,生物技术可以实现投资较少,效益较快,产出较大。他对研究人员说,在中国搞农业研究,责任重大而光荣,以生物技术实现对传统农作物的改造,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回良玉一行还考察了我校“资源与环境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分别听取了有关负责人张福锁教授、戴景瑞院士的研究报告。在玉米中心,我校王璞教授、王化琪教授向回良玉一行报告了我校节水高产冬小麦和旱稻培育进展。在西区主楼大厅,傅泽田副校长汇报了由我校牵头成立的“高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的建设情况。
二
农业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基础。作为国家主管农业的“当家人”,回良玉对农业人才培养寄予厚望。在资源与环境学院考察时,回良玉一行走进一间教室,亲切看望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学生。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回副总理等领导同志的到来。
资源与环境学院是我校扎根基层、为民解忧的“曲周模式”的创造者,曾为解决我国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学院为解决国家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生产源头的土、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入手进行科研攻关。这个学院的另一特色是,毕业生勇于走向基层,在实践中创业。他们中许多人已经走上了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业务和管理领导岗位。
回良玉对学生说,我十分高兴能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见面。在中国搞农业,比其它任何国家都困难,搞农业责任更重大,也更光荣。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土地少,淡水缺乏,能源紧张,资源脆弱,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较少的土地,取得较多的产出。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解决中国农业问题,关键还要靠人才,靠科技,尤其是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重大突破。
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5月视察我校时,曾深刻地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代,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今天,回良玉副总理再一次对同学们说: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的最大重点在于农村和农民。他说,中国人口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多,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坚持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
回良玉对同学们殷殷嘱托:你们在农大学习知识和本领,首先要以德为本,以德为先。这个“德”就是坚持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之德。掌握知识,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激励我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回良玉说,明年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百年校庆。中国农大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起源地和最高学府,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高级人才需要在这里诞生,希望你们在学校的辛勤培养下,认真学习,努力成才,不负祖国和社会的期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
视察了重点实验室,听取了专家的研究汇报,回良玉一行在校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西校区主楼七层大会议室,与我校专家和师生座谈。
座谈会由我校党委书记瞿振元主持。瞿振元深有感触地说:“回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这是第一次由主管农业的国家领导人正式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这说明在新时期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这对于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对于中国农业大学,乃至对于全国农业院校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陈章良校长作了学校工作汇报。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百年办学历史和学科、人才实力,指出,中国农业大学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目前重点学科数、一级学科发展水平、科研成果等都位于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成为代表国家水平的农业科技和教育中心,成为解决国家“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和咨询中心。为此,学校确定了围绕国家“三农”问题重大需求,确立科教兴农的七个重点发展技术领域。这七个领域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技术体系、动物安全生产技术、保障资源和生态安全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生物质工程研究,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研究、农村政策研究基地建设、搭建“农科教”网络联盟平台。
陈章良在报告中提出两点期望:一是农业部与教育部共建中国农业大学,二是支持中国农大建设“国家实验室”。
我校石元春院士、戴景瑞院士和李德发教授分别就“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保障粮食安全”和“动物安全生产”等主题作了专题发言。
在听取了校领导和专家的汇报后,回良玉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
新年即将来临,回良玉首先向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以及全国农业院校的师生表示节日慰问和敬意。他说,正值筹划明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着手制定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之际,我来到中国农业大学,目的就是要与农大的专家一起,寻求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发展之策。中国农大人才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盛,精神状态很好,让我们很受鼓舞。
回良玉向与会者介绍了今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他认为,今年由于措施果断有力,加上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农业形势有了显著改善。体现在六个方面: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有喜人变化;农村的费税、粮食流通市场化等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干群关系出现好的变化;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尽管如此,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诸多问题,诸多方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其中最突出的是粮食综合生产力没有提高,科技支撑体系显得乏力。因此,明年,中央将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村工作的主题来抓。
回良玉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兴农战略,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他再次强调:在中国这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进行农业科研,必须要以较少的物质消耗,取得更多的产出,所以非常不容易,责任也更重大。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以农业科技和教育为支撑,农民增收也要依靠科技的推动。要以科技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回良玉说,农业大学的任务是育才、聚才、引才,今天我看到中国农大老中青人才结构很好,年轻人不断成长,非常高兴。这真是“祖国之福,学校之幸”。
回良玉最后谈到,要切实办好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高校,努力多出人才,多出成绩。中国农大作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起源地和国家农业最高学府,理应成为人才摇篮,学术重镇,创业基地。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责无旁贷,首当其冲。他说,中国农业大学要发挥农业特色明显、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等优势,加强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办一流的农业大学,育一流的农业人才,出一流的农业成果。
关于学校提出的“两部共建”和“建设国家实验室”问题,回良玉表示支持。他指示有关部委要尽快予以研究。
在结束对我校的视察之后,下午12:30分,回良玉副总理一行在主楼前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回良玉等领导高兴地向同学们挥手致意。
回良玉讲话全文将由新闻中心全文发表。
发表评论 |
(此新闻属于 党政管理 类 浏览 6877 次)(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