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标在东经112°一112°37',北纬35°12'——35°40'之间。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略呈凸形。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全县土地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合295.2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5%,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3%,居晋城市六县(市、区)的第3位。
全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7度。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3度,最低曾降至零下19.7度。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4.9度,最高曾达40.2度。日最低气温一般在十一月初降至零度以下,翌年四月上旬回升到零度以上。霜冻期为十月中旬至次年三月下旬。无霜期因地区差异而有不同,一般为170天至180天左右。年降水量平均在659毫米。降雨特点为: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大,区域差别大,强度变化大,最高年曾达852.2毫米,最少年只有335.2毫米,降水总量的58%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目前,农作物的主要耕作制为二年三熟制和一年一熟制。
全县河流均属黄河水系。西起索泉岭,东至三盘山为南北分水岭。分水岭以北主要有沁河、芦苇河、获泽河。沁河位于县境东部,县内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为175平方公里;芦苇河位于县境北部,县境内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366平方公里;获泽河位于县境中部,县境内全长57公里,流域面积845平方公里。分水岭以南有次滩、盘亭、南门、秋川、蟒河、石圈、江河、龙门等八条小河,合计流域面积380平方公里,沁河最大,河床平均宽度260米,最大洪峰流量1.5万立方米/秒。全县地下水、地表水总储量3.80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322亿立方米,地下水1.984亿立方米,重复量为1.502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1.54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0.31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1.229亿立方米。
主要山脉:太行山西支伸入县境南部,中条山东支伸入县境西南端,太岳山从北延伸县境中南部。山脉分布为:县境南部有海拔1888.3米的析城山,山顶平阔,面积约20平方公里,称为圣王坪;析城山主峰向四周围延伸,向南面延伸的有风山岭、五斗山、大乐岭、鳌背山;向西南延伸的有小尖山,云蒙山;向东延伸的有指柱山,三盘山。北部、西部分布有牛头山、仙翁山、壑山、白龙山、黄龙山。属太行山西支末的有大岭头。这些山脉高度均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点云蒙山峰海拔1951.4米,最低点三窑乡沙腰河村南沁河出界处380米。
全县境内山峦起伏,奇峰叠嶂,沟壑纵横,河流交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北部高而中间低,构成了全县高中山区、中山区、低山区、丘陵区和河谷盆地区五大地貌单元。
全县土地总面积中,山地面积约1082.4平方公里,合162.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5%,海拔1000——2000米之间;丘陵面积787.2平方公里,合118.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海拔700——1000米之间;河谷平川面积98.4平方公里,合14.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海拔600米左右。全县耕地面积2002年底为56.0865万亩,比1979年减少7.9479万亩,比建国初减少12.4747万亩。牧坡草地面积32.97万亩,森林面积12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6%。
二:人文历史
阳城县,古称获泽。据《墨子》记载:“舜渔于获泽”,就指的是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赵孝成王4年(公元前262年),获泽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立郡县制,置获泽县。北魏兴安2年(公元453年),获泽县址由泽城移至今县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获泽县为阳城县。古县城酷似凤凰,故又有“凤凰城”之称。
阳城县文化沉淀厚重,自然和人文景观灿若群星。有被誉为“华北小桂林”的蟒河风景区:是以保护猕猴和亚热带植物为主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蟒河从出水口到猴山,“十里画溪”堪称一绝,在中国北方地区实属罕见。有久负盛名的国家4A级风景区——皇城相府,是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编篆、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传说,官居宰相的陈廷敬,为孝敬其母,仿造北京城而建,皇城相府因此而得名。相府内外城总长为678米,全城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一处罕见的官宦住宅建筑群,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1998年以来,皇城村大量投资修缮相府,对外开放,成为阳城乃至山西的一个重点旅游景区。有相夹在太行、中条两山之间的高峡平湖——九女湖。湖水长达20余华里,水域面积13平方公里,湖面水平如镜,两侧山势峥嵘,湖心荡舟犹如置身于桂林山水之间秀气玲珑,伸踞河心的为九女仙台,高达70多米,形似一只天鹅昂首伸颈,浮游于碧波之上。仙祠内的九个仙女,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她们美丽动人的传说给人们留下许多遐想。还有双塔高耸的海会寺(该寺始建于唐朝,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总面积3.4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48处),民居典雅的郭峪城(该村是一座唐初建造的城堡式村落、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居民典雅,是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大建筑群),建于唐代的崦山龙王庙,宽缓广阔的圣王坪,日日雾照的云蒙山等名胜古迹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独特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名扬华夏的灿烂文化,造就了众多志士仁人。南宋时阳城人萧照,是与李唐齐名的大画家。清代的张敦仁,是著名的数学家、汉学家。自隋朝科举以来,阳城先后出过120余名进士,其中有出过王国光、张慎言等4位尚书和田从典、陈廷敬两位宰相。清朝时期,阳城10人同中进士,10人两次同中举人,夺得了“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绩,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赢得了“康雍盛时、名列三城”的美誉。
三:地方特色
近年来,阳城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先后建成芹池镇的花椒、固隆乡的苹果、演礼乡的仁用杏、董封乡的大麻和核桃等一批规模化种植基地,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同时,涌现出集约化养鸡、优质肉牛、奶牛、波尔山羊、蝎子、野猪、獭兔、北方鳖、梅花鹿、七彩鸡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阳城是闻名遐迩的“蚕桑之乡”,具有三千多年的栽桑养蚕传统,全县年产蚕茧170万公斤,20多年来,始终保持“华北第一县”的地位。阳城制丝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梅花”牌白厂丝,曾两次荣获国家金奖,多年出口免检,畅销国际市场。
阳城,是中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山茱萸因血色素含量高、药性品质佳,享誉国内及东南亚各国。阳城县首家开发出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平雅胶囊和用于增智提神的倍力胶囊以及冲剂、口服液等系列保健品,这一项目曾被评为“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并获得“三晋科技之光杯”荣誉称号。三利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由民营企业家吉春和创办、三村农民组成的民营农业企业,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为一体,总面积10000亩,总资产1500万元,涉及水利、林业、农牧、农贸等10多个开发项目。帅源饮品公司利用桑椹生产的汁、奶、茶等系列产品,畅销祖国大江南北。
物华天宝的阳城以矿产资源丰富而著称。地下拥有矿产资源20多种,主要有:煤炭、铁矿、铜、铝、铅、锌、砷、石英岩、硫磺矿、土矿、金银矿、石膏石、石灰石、耐火粘土、紫砂、白云岩、水晶岩等,以煤炭、铁矿、磺矿储量最多,产值最高。其中:煤炭储量为55亿吨,铁矿储量为2.4亿吨,硫磺矿储量为2亿吨。
工业产品以生铁、硫磺、煤炭、机械、电力、化肥、陶瓷、水泥、纺织、缫丝、化工为主。
出口工业品中蚕丝出口免验,陶瓷品深受外商欢迎,犁面远销不丹、尼泊尔、朝鲜等国。
建材业已形成了包括建瓷、水泥、耐火材料、铝塑门窗等多品种的建材工业体系。晶岗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墙地砖有6个品牌、9个品种,现生产能力800万平方米,产品远销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占地500亩的建瓷工业园区,正在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阳城县石灰岩资源丰富,年产水泥40万吨,县水泥厂是晋城市水泥骨干企业之一。
阳城县共有160多家化工企业,主要产品有化肥、二硫化碳、矿用炸药、选矿药剂、硫氰酸铵等。充满现代工业气息的山西进步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阳城县规模最大的非资源型企业,主要产品有步进电机、驱动控制器、电动自行车、永磁直流电机、三维电脑雕刻机等四大系列58种产品,被列为山西省潜力产品。
阳城县民耐劳苦,喜积攒,安土乐乡,喜置家产,喜欢整洁,省吃而讲究居住和陈设。饮食上以稀食为习,爱吃小米。20世纪90年代前多数人无食鱼、食鸡习惯,平日吃饭不围桌,多端饭自食,90年代后县城内渐食鸡鱼和上桌。服饰追逐时尚较快。结婚重陪嫁妆。房屋多属砖木结构,解放前多为两层楼四合院,并出有楼道,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被水泥结构的两层楼取代。人死仍入棺土葬,棺枢以柏木为佳。有庆寿,做满月、元辫、暖房等风俗。尚存求神、拜药、看风水、择吉日、冥配等陋习,借人药锅不得归还和死人不能抬进院等禁忌。
四:社会发展
阳城县总人口41万人,县城所在镇凤城镇人口11万人,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城区地形复杂,建设条件极差。县城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为能源工业、旅游业服务的园林式小城市。城市用地发展以向周边外围扩展为主,其中西北方向为主要发展方向。城市道路网采用方格网与自由式相结合的混合式道路结构,形成主次干道“五纵五横”的道路框架。规划期末城市将形成由县城主城区、八甲口区构成的“一城两区、两位一体”的城市结构。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到2010年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4万人。绿地系统形成“一环、两带、多点”的布局结构。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6.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6平方米。2020年阳城县城将成为一个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式小城市。
近年来,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998年--2000年历时三年,投资110万元,采集野外地形数据100多万个,建立了42个四等三角控制点,10个四等水准控制点,400个等外控制点,完成了1∶500数字化地形图28平方公里,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详实的地形数据资料。1998年——2001年,历时三年,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东西长5公里,宽24米的交通性主干道。1998年7月——1999年7月历时一年,投资1100万元,建成了占地1.7公顷,集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政广场。1998年3月——1999年8月,历时一年半,投资500万元,建成了长1.5公里,宽20米的南北向生活性主干道。1998年底正式启动的安居工程(凤凰新村),占地面积414亩,规划住宅2590套,总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可居住人口9000人,截止到2002年底,已完成住宅建设700套,建筑面积78000平方米。整个小区工程概算投资2.2亿元。2000年5月对下芹自来水厂一期工程进行了配套建设,共铺设东西向主管网5公里,增设高位水池2个,配备了数字化监控系统,日供水能力达到10000吨。2001年——2002年历时两年,先后投资380万元,完成了60000平方米绿地建设,58盏路灯安装,增设获泽河护栏800米,打通了阳端路入口,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2000年5月开工的获泽河整治工程,2001年10月完工,从上游坪头村青龙沟起至下游下川村石门口止,总长7350米,重点治理县城段长2174米,工程总投资3100万元,河道行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可安全通过1680立方米/秒的流量。规划绿地面积7.4万平方米,总蓄水量12万立方米,水面面积9万平方米,设置彩色橡胶坝3座,回水长度1500米。2002年9月3日——2002年9月20日南关街拆迁改造工程,拆迁12个集体单位、178户居民房,共拆迁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南关街规划设计为商业步行街,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其商业、餐饮、娱乐、休闲等职能。市政工程概算总投资2100万元,2003年年底完工。环县城绿化工程为在环县城周围山体和公路两侧实施绿化,形成绿色屏障,营造县城绿色大背景。总造绿面积6334亩,涉及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凤城镇、西河乡两乡镇24个行政村,总投资约4000万元,2002年11月动工,2003年4月全面完工。府西公园位于县城府前广场西侧,总占地面积102亩,是市民休闲与生态园林相结合的综合性开放公园。工程概算投资1500万元,现正已经全面向市民开放。
阳城县的计划生育工作近年来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中央《决定》和“一法三例’’为重点,根据省、市提出的工作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使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在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中始终坚持良性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省市的表彰奖励。全县2002年出生率为7.66‰,自增率为0.64‰,计划生育为91.63%,综合节育率为89.50%,长效节育率为87.55%,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
阳城县老龄委多年来以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为宗旨,突出抓了老龄工作达标单位建设和敬老、养老的特色工程,积极完成各项指标任务,使全县老龄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发展,多次受到省、市老龄委的表彰,市老龄委曾在阳城召开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目前,全县老龄工作已有四个乡(镇)在全市整体达标,在“五有建设”达标中,有132个村达市级标准,在“两地建设”达标中,有37个村达市级标准,全县兴建老年活动室471个,老年创收基地有350个村360多处,全市第一。在敬老办实事方面,为全县90——94岁高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200元营养保健费,其中润城镇给85——89岁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100元营养保健费。全县各乡(镇)、村在重阳节期间普遍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节日慰问,全县老年人共享免费金额达260余万元,为老年人办实事达130余万人次,签订赡养协议书3600余份,拍敬老照达14000余份,送长寿匾达2500余块,为高龄老人发放优待证达4000余人次。通过全县上下敬老实事的有力创办,使我县老龄工作更加贴近老年人,造福老年人。
近年来,全县社会福利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共建有乡镇敬老院5所,分别是驾岭乡敬老院、芹池镇敬老院、寺头乡敬老院、董封乡敬老院、河北镇敬老院,共有床位90张,现收住五保老人29人。县城光荣院建于1989年,设计床位32张。在国家福利资金的不断资助下,光荣院现已建成标准化公寓楼一座,建有医疗室、健身房、娱乐室、餐厅等。2001年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要求,县光荣院全方位向社会开放,现有11名荣、复、退老军人、8名社会老人在院内安享晚年。为适应老龄社会的需求,全县已规划在县城兴建一所高标准“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阳城县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起步于1986年,首先在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制职工中开展了养老保险并建立了个人缴费制度,1987年开展了国有企业职工退休费用县报统筹,1988年实现了对城镇集体企业职工退休统筹,1989年在离退休职工相对集中的18个乡镇建立了退休职工管理服务站,对国有企业离退休费用实行社会化发放,1992年在全县城镇企业的固定职工及部分农民工中开展养老保险,建立个人缴费制度,1995年全面推行新的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工伤、生育保险在全县城镇企业全面展开,1998年7月实现了国有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制度、标准、管理和基金使用“四统一”,并对集体企业离休人员实行了直接发放,2000年元月全县企业离退休人员全部实行银行、邮局等直接发放。到2002年底,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单位l83户,职工l5386人,离退休人员3256人。86年以来累计筹集养老保险金13188.1万元,支付离退休费用13130.3万元。通过社会统筹,为破产关停企业如红旗商场、通义磺厂、磺粉厂、西城铁厂等特困企业的338名离退休职工按时足额发放退休费785万元,解决了企业之间养老金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显示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无比优越。特别是去年以来,克服基金收缴中的各种困难,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奋力抓征缴,全力保发放,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全县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
阳城县的教育事业多年来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为重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攻方向,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一个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协调发展,农科教有机结合的大教育框架基本形成。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改善,并开始向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目标发展,建成一大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学校。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连年上台阶。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均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1999年,阳城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教育先进县”。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594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7所,普通初中35所,小学547所。在校学生66592人,教职工4685人,中考、高考成绩连年保持晋城市领先位置,中考平均分数、及格率、优生率连续十多年均居全市之首。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共输送大中专学生15426人。中小学参加全省,全国各学科赛考,获奖人数多,获奖等位高居全市前茅。
近年来,阳城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创建中西部地区一流强县为目标,在奋力建设小康县的同时,以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建设成果为契机,抓阵地、强队伍,不断丰富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式,坚持高标准要求,深层次落实,全方位推进,在文化系统树立了四种意识(超先意识、创新意识、特色意识和精品意识),坚持走自己的路子,创自己的品牌,出自己的精品,努力实现了两个繁荣,使全县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县十七个乡(镇)都建起了高标准文化中心、文化站,495个行政村村村建起了文化室,各类文化户达到5900家,他们创作排演的阳城道情《新婚之夜》、《小草的婚事》、《招聘》相继参加了省、中央电视台和全国"三小"调演,并获奖。“上党八音渔鼓韵”参加全国第九届群星奖大赛一举获得金奖。
全县总计注册医疗机构580个,其中省、市注册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8个,县注册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488个,市注册的营利性医疗机构80个。拥有医护人员3200名,具有高级职称23人,中级669个,初级1258人,县直单位40%临床医护人员达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乡镇卫生院80%人员达中专以上水平。全年门诊35万人次,住院2.1万人次,平均床位利用率41%,治愈好转率达90%以上。业务收入4826万元,较上年增长19.3%,创历史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