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减“肥”得民心 作者:陆培法 未分类 1970-1-1 【手机看文章】
| 北京市的几位政协委员多年来关心房价的涨跌,在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坚决制止房价的无限制上涨。他们认为,目前北京的房价已经远远涨到超越市场供求的合理程度,政府要切实关心百姓的疾苦,就要在降低高房价方面有所作为。 为什么现在社会各界如此关心房价?因为目前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是许多城市客观存在的通病。在一些城市,连住上一套像样的住宅,都成了市民一个遥远而苦涩的梦。目前有关媒体披露:北京市的每平方米平均房价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00元!按照国际评估房价的标准,房价低于家庭年收入的7至9倍是合理范围,而北京市民每户年收入与房价比达到了1比13以上,远远高出国际惯例4至6倍!大多数市民辛苦一生也买不起一套普通的两居室住房。 有的城市,大单位、大集团主宰着房价,他们只看房子好坏,不管价格高低,反正花的是国家的钱;有的城市,集团购买虽被禁止,但仍有单位打着个人消费的旗号潜入市场,兴风作浪;有的城市,面向大多数居民的住宅二级市场很长时间被强加种种限制,而面向少数高收入阶层的商品房市场却在不断地“精简审批程序”;有的城市,开发商乘机大量圈占土地,囤积居奇,公然以自己储备的土地多为资本炫耀实力;有的城市,炒地皮愈演愈烈,炒出来的费用已达房价的2/3;有的城市,一些行政部门比开发商还会抢市场,钻各种空子加入到炒地皮的行列。 有些地方政府的官员一谈起这些问题,往往以政府不能用行政干扰市场为借口,推卸责任。其实,有些城市房价已经高得离谱,已经脱离了广大的人民大众的市场主体,政府已经完全失职。 1994年,深圳市就已经对外宣布:政府已经没有一平方米的福利房,国有土地早已进入公开拍卖的阶段。国外的经验表明,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控制土地供应,实行公开拍卖,是调控市场、杜绝炒卖、抑制房价的有效手段。现在国内还有许多城市,对土地公开拍卖制度羞羞答答。 数年前,国内的少数几个城市在房地产的市场泡沫中已经深受其害,至今在这些城市的主要大街上还留着许多烂尾楼,许多未建成的高级别墅还在荒废着。房价虚高造成的后果使现在许多开发商不寒而栗。 在过去的一年中,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越发变得冷淡。可留给百姓印象最深的是回龙观小区购房市场几万人排队认购场面,尽管这数万人中只有1/3的人才有机会拿到房号,所购的房子要在二年后才能住上,可市民们还是不放弃这一机会。原因就是这个住宅项目的房价符合广大百姓的消费水平。去年北京市计划建设1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但实际开工只有34万多平方米。 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日前在上海大声疾呼:各地的城镇住宅建设中,要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面向高收入阶层、赚取高额利润的开发倾向。这位部长指出,我国住宅建设必须面向百姓、面向未来。面向百姓,就是面向现实的有效需求,面向各种不同需求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从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角度分析,从政府住房政策的关注重点看,我国住宅需求的主体是普通中低收入居民家庭,住宅供应也必须以大众化的普通住宅为主体。否则,住宅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
作者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