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和《狂人日记》
Brave Heart 爱乐人,走四方--追寻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首页 网站导读 爱乐随笔 爱乐资讯 爱乐之门 音乐教室 青藏高原 香格里拉 丝绸之路 五湖四海 特别专题 推荐
BBS论坛:
天韵同和爱乐人,一意孤行走四方
关于我们 版权说明 Email

-爱乐随笔-
-现场聆听-

《夜宴》和《狂人日记》

文:众乐友
flowers.gif (5089 字节)

VIVALDI (2003-10-20 00:00:55) 共有25条回复

今晚刚刚在保利剧院看了郭文景的歌剧《夜宴》和《狂人日记》,果然极为精彩!各类效果独特的中外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合、精美别致的舞美形式、良好的歌唱演员和演奏员、乐队表现,不愧是一场艺术的(包括音乐的、美术的、戏剧的)盛宴。个人尤其喜欢《夜宴》中的李煜和琵琶独奏和《狂人日记》里的妹子幽灵(吴碧霞)。

不虚此行啊!


 

天堂土豆 (2003-10-20 09:14:53)

我觉得《夜宴》前半部分的节奏慢过。


GL (2003-10-20 14:42:15)

昨天我也去了。林兆华的制作我很喜欢,把中国传统戏剧中写意的特色和西方戏剧中的布景,灯光等巧妙的融合。这点特别让我想起上次小泽来演蝴蝶夫人时浅力庆太版本的蝴蝶夫人。相比上次和溪雷兄在纽约看的陈世铮版本的夜宴,那制作简直是垃圾中的垃圾。

郭文景93年写的狂人日记中音乐还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到95年写作的夜宴,感觉音乐已经退到了背景,戏剧本身变成了主要部分。上个月看了他的《穆桂英》,越发的注意到作曲家本人这些年对戏曲戏剧上的兴趣。而且这几部作品也明显感觉到作者在不断的把西洋音乐的作曲技巧融入到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试验,应该说作曲家的试验是成功的。

在纽约的版本中,吴蛮的琵琶是融入到乐队中的感觉。而这次琵琶显得非常突出,好像不断在推动剧情的发展。我觉得,这点大概更符合作曲家的原意,否则就不会让琵琶一定要做到舞台上了。杨阳和中国爱乐的水平发挥的不错。 吴碧霞唱的很好,狂人日记结尾她在幕后的演唱如从天籁飘来。有人都感动的哭了。

音乐节这次一下推出中国两部中国当代作曲家的歌剧作品,挺不容易的。希望他们以后能继续和国内的作曲家们有更多的合作。郭文景这次还被评选为北京音乐节年度艺术家了,昨天开场前还搞了个颁奖仪式。

今天晚上还有一场,有兴趣的朋友值得去看看。


天堂土豆 (2003-10-20 19:25:57)

前条打错了,是“过慢”。我的意思是有点拖了,希望把前半部分的篇幅减少或在其中加大信息量。


bruce (2003-10-20 21:51:42)

《狂人日记》第三场有几个地方乐队有些过了,但压住了声乐。


GL (2003-10-20 21:58:52)

更正一下。夜宴是98年的作品。

bruce说的对,乐队有些地方太响了。


勇敢的心 (2003-10-21 09:49:56)

昨晚我跟从上海特地赶来北京参加音乐节的路家老兄一道看了郭文景的这两部戏,其实路家老兄前晚已经看过第一场,昨晚是为了专程给我和另一位老兄送票,他又陪我们看了一遍!这几乎也是昨晚唯一的感动。

本想等看完温德青老师的《赌命》,再一起说说中国作曲家的这些新歌剧,这里看到一些朋友的发言,不妨简短地跟上几句。

本届音乐节,压轴的NDR是我最期待的一场演出,第二期待的,应该就是郭文景的这两部歌剧了。对郭老师,我没有任何成见,甚至一直希望着他能成为最有中国特色的作曲家,可以说,昨晚的演出我是带着平常心去看的,然而遗憾的是,从头到尾,三个小时内,我没有被他的音乐感动过一次,哪怕一个瞬间都没有。

先说音乐。路家给我的票是楼下22排的,开场前一看到楼下几乎空着三分之一的座位,就坐到了六排中央的空位置上,所以,三个小时的演出中,看的听的都还比较真切。要说好听,郭老师的音乐的确比较动听,弦乐让你听着不知不觉,管乐色彩扑朔迷离,各种打击器乐用得很出彩,特别是鼓、镲、板,在狂人日记中似乎咚咚锵锵地热闹个没完。不过,热闹归热闹,这些声音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瞬间能触及到我的心坎,莫非也得象早先的古典音乐一样,得不厌其烦地听上几遍、几十遍,才能被真诚感动?

再说演唱。范竟马一直是STEFANO老兄最推崇的国产男高音,节目单上也说他曾同COTRUBAS同台演出过《茶花女》,演的还是阿尔弗雷德。非常遗憾的是,昨晚的两部歌剧中,我竟没能听他唱出一句好听的,哪怕一个滋润的发音都没听见,《狂人》中形象、声音都很猥琐,《夜宴》中,他扮演的那个画师,似乎是马文才一类的乡野油腔滑调,让人听着很不自在。龚冬健的韩熙载,扮相真不错,舞台表演也很到位,很有那么点意思。昨晚唱得最好的,我认为是江其虎的李后主,第一间奏里,他的声音一出来,我就纳闷不已:这哪里是高男高音,这不是京昆里的小生么?而且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京剧舞台艺术的功力,场间休息时翻了翻节目单里的演员简介,他果然是中国京剧院的当家小生,曾拜师于叶少兰。其实我以前一直不甚喜欢京昆中的小生唱腔,但自从那次陪多多在长安大戏院听过一次叶少兰的现场后,我的看法有所改变,原来唱得、说得好的小生其实是很动人的。这里之所以要“重点表扬”江其虎老板,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昨晚的演唱,是不带扩音的,而他现场穿透力极强的真声,一点都不逊色于那些美声嗓子,甚至比那些美声嗓子表现得更有感染力,想来,这好象也是我第一次在剧场里听到京昆真嗓!(看来,没有扩音设备,京昆应该是很完美的,所以,在此,我要向所有在现场用真声表演的京剧艺术前辈们致敬)。

再说说舞美和导演。舞美是人艺的曾力搞的,很不错,十几根柱子、几面帘子、一张大卧榻,几乎就是舞台的全部了,空间开阔,简洁明快。柱子很有意思,正面是红色的,反面是灰色的,中场转180度,上下两部歌剧便都照顾到了,50周年国庆时,我曾有幸在故宫博物院见过《韩熙载夜宴图》的真迹,开始我还为舞美放弃了屏风而惋惜,不过看到《狂人》时,也就释然了。舞台的画面是16:9的,很养眼。我从没看过北京人艺的现场,所以林兆华导演的戏剧性程度我也不好比较。

总的来说,昨晚的三个小时内,现场气氛从头到尾都比较沉闷压抑,只是演到“揣一揣肥脊”那一句时,身旁的观众们轰笑了一回。最后谢幕时的热烈掌声,包扩我自己的,我琢磨着更多的还是出于对演出人员和郭文景老师的尊重,看身前身后,几乎都是音乐学院的学子。相比之下,我还是更享受京剧和西洋歌剧现场气氛的热闹,而且它们总会有一些瞬间能让我血管喷张、头皮发麻,能让我一曲难忘,从而想一看再看、一听再听。。。

散场后,在剧院门口正跟两位老兄聊着,看到郭老师独自一人出来了,嘴里叼着个大烟斗,其实他看上去一点都不象个作曲的,倒很象是国营工厂里的技术员,而且还是很普通很普通的那种。^v^


VIVALDI (2003-10-21 11:53:02)

狂人的形象我还是认同的,我心目中的狂人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画师顾闳中的唱腔大概是川剧吧,甚至口音也是四川话,郭文景是四川人,如此设计肯定是有意为之。两个画家在剧中都不是什么正面货色,帮闲一类的雅丑,成心丑化一下吧。这乡野气的川剧腔和李后主优雅的昆曲作派正好是一个强烈的反差。李煜确实是好,优雅、惆怅而且女性化。不过邹静之写的台词就觉得一般。

舞台布置很空灵,倒是颇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从天而降的几百册古书出人意料而且极具效果,看着满舞台乱七八糟的古书,真有一种莫名的残破凄凉的废墟感。

《狂人日记》后半段确实有配乐(特别是打击乐)盖过演唱的情况,但有没有可能也是有意为之?想要一种被淹没的、崩溃的人物感觉?瞎猜。

沉闷压抑我倒没觉得,原来以为当代音乐作品一定很晦涩枯燥,没想到如此活泼新鲜有趣,看完走出剧场,一抹脑门,不知不觉已是一头的汗了。

中间休息看见林兆华四处溜达,如果说郭文景像个“国营工厂里的技术员”,林兆华就像个北京街上拉三轮的老头儿。:)


GL (2003-10-21 13:41:58)

郭好像很喜欢在他的作品中突然用上一些四川戏曲或民歌等元素。就象一个签名一样。《穆桂英》中也有一段川剧的念白。刘索拉的一篇文章就说她“不明白”。在《狂人日记》结尾幽灵的那段唱也快露出四川民歌的尾巴了。

不过,几个歌唱演员的演唱实在不太敢恭维。当然作品本身难度大,一个人要唱准音就够难的了,那几段重唱已经完全是各唱各的了。


K (2003-10-21 15:57:21)

本来是应该俺来给[shidi]送票的,结果这几天比较累,就拜托了[路家老兄],可惜错过了一睹勇敢的心芳容的机会^0^

NDR的那场BH是否已经买了票?如果需要,千龙这里应该还有一个位子的免费资源。只要允许俺最后把老兄听回来的砖头转载到千龙就可以了。不过不知道具体的位置如何,如果票紧张的话,可能会比较差。如果需要:michelangeli在sohu刀com


lulu (2003-10-21 18:45:34)

俺是想看,却没得机会看。

上次买了郭文景的一张唱片,果然全是川剧风格的。哈哈。

不过还没仔细琢磨;)


GL (2003-10-21 22:04:05)

lulu:

能告诉我是什么唱片吗?那家公司出的?唱片号多少?谢谢!


勇敢的心 (2003-10-22 08:39:14)

VIVALDI老兄,以常人的标准来看,狂人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所见到的疯子都不是舞台上的那种委琐、胆怯的形象,他们几乎都是目空一切的自大狂,几乎都是昂首挺胸、意气风发的,比如我们单位大院里就有一个中年女士,已经疯了好多年,隔三差五地就会插着腰、仰着脖子冲着我们办公楼破口大骂,骂我们都是杀人不眨眼、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大家也都已经听习惯了,还有我居住的草园胡同也有一个小后生疯子,常见他在菜站附近晃悠,比起来往的行人,他的神情模样是最自信、最知足的。所以,我觉得狂人的形象应该跟唐吉柯德差不多,前晚演出结束后跟路家老兄和他的那位朋友闲聊,发现那位也跟我持同样的观点。当然,如何演绎狂人,是导演和演员的自由,只是舞台上我所看到的这个形象实在太不令人舒服了。

莫非K老兄是我的师兄?

NDR的票我还没落实,不过有“任务”的票我是不愿意要的,这点我也跟路家兄讲得很清楚,那天我会象往常看演出一样去剧场门口牛牛。对了,那天LULU妹子可能会专程从上海赶来北京,保利剧场门口将再现女斗牛士的英姿。^v^


K (2003-10-22 09:51:20)

任务就是在网络上体现出对于音乐会的评说和争论:),很简单啦~~,就象这样的讨论就算完成任务啦~

文章肯定会有人写,对于网络的要求更象这里的状况,不要求文章的:),你们砸砖,然后我整理转载就OK~

俺是晚辈,www.tianyaclub.com的橐龠,应该没有师承吧。活动的目的是搞成互动的关系,但是现在没有讨论,我很着急,还不如下次有机会你来搞~~~~:)

还有,我也无法保证票,如果那场太火热了。好比明天晚上的,就够呛:(。这样,能通过电邮给我你的手机吗?如果我有机会的时候你们仍然在斗牛,就帮我完成任务吧。^0^

香蕉,快来帮我说情~~~~~


香蕉 (2003-10-22 10:41:22)

N,说啥捏?


勇敢的心 (2003-10-23 08:20:33)

那天晚上看完演出,在保利门口还碰到一个老哥们,他虽然说自己不是爱音乐的人,但却跟路家兄一样,居然也蹭看了两场。这个老兄说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狂人第一天演出穿的是布鞋,第二天演出穿的却是皮鞋,他很想就这个问题问问林兆华本人。我开玩笑地同他说:这还用问?肯定是后台舞台监督失职,头晚脱下的鞋第二天就找不着了。当时好象就听身旁有个人嘀咕了一句,说当晚后台真的是乱套了。而昨晚在马莲道小福羊聚会时,路家兄又透露,第一场演出结束时,他好象听到林兆华本人表示出对这个演出的极度失望。

虽然我热爱歌剧的程度远没有STEFANO老兄那样深,但在昨晚的聚会交流中,我们俩的观点基本一致:歌剧主要是听唱的,歌剧演唱是有其标准的,歌剧审美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优美动听。路家老兄也再次强调,他之所以觉着郭文景的《夜宴》好,其中有个原因是因为不久前在上海刚看过温德青老师的歌剧《赌命》。

K老兄,路家兄那里有我的手机号码,你见到他时可以跟他要,我家离保利剧院步行只要十几分种,如果哪天晚上你手头有解决不掉的富裕票,来个电话,也许我就可以替你“辛苦”一趟^v^,今晚就算了,明晚的老肖协奏曲,我还真计划着要去斗牛呢。至于评论交流的事,真是勉强不得的,如果真的需要,你自己可以把BH2000这里相关的内容转载过去。


勇敢的心 (2003-10-23 08:30:53)

贴几张昨晚聚会时PETER FANG老兄拍摄的几张片子。

热气腾腾: http://www.bh2000.net/files/musicbbsdetails27963.jpg 155KB

热烈探讨: http://www.bh2000.net/files/musicbbsdetails27964.jpg 134KB

看洋相: http://www.bh2000.net/files/musicbbsdetails27965.jpg 109KB

功夫茶,真功夫: http://www.bh2000.net/files/musicbbsdetails27966.jpg 150KB


K (2003-10-23 09:10:51)

多谢BH老兄了,今晚俺也不知道能不能进去呢~~~~不行就斗牛!可是Bach的全在开始,为难:((


路家 (2003-10-24 01:35:25)

BH、P.F、ST、M诸兄,昨晚多谢款待!

今天的室内音乐会非常精彩!我的位置又好,8排8座,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不经意间听到旁边的人叫“TONGXIN|”(就在前面的6 排),所以,索性连GL也一并“参观”了:)

需要说明一声,上面转述我说林兆华先生的评语还是与我当面听到的有很大出入。而且他当时说得很随意,也和李陀先生的前一句话有关,我觉得擅自在这里转述并不合适,所以就不复述了。这两位对这场歌剧的音乐和演出的意见,不久就可以见到。

再扯一句,我记得那位“老哥们”说他就是爱音乐的人啊。比较“惨”的是他后来坚持叫我不坐地铁,陪我坐电车——后来还是打车回了饭店:)更“惨”的是他起了兴头,和我聊音乐、文学等等,一直跟我回了房间,东一句西一句,说到凌晨两点还没有走的意思。逼得我只好约他“以后再谈”——第二天上午我还得去克莱默的新闻发布会呀:)

又:我觉得这两部歌剧是成功的创作,这个观点和角度确实与您二位不同——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但这是我的真实感受。这个看法只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听音乐的角度和趣味,不能特意地与《赌命》联系起来,我们对一个作品价值的感受和判断,如果只拿另一个作品来作比较,也太简单了吧。

另:温德清先生,我听的《赌命》还是你带着我从后台入场的,我很喜欢你这个人,但我昨天确实也说过我对《赌命》很不喜欢,那也是我的真实感受,请鉴谅。


勇敢的心 (2003-10-24 08:58:27)

路家兄,对一个普通的爱乐者而言,音乐的真实感受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应是分析、理解后得出来的,特别是以唱为主的歌剧和戏曲。记得那天演出前在保利剧场门口第一次见到路家兄时,老兄“好象”就跟我说:《夜宴》好得不得了,是音乐节开暮以来几场演出中最好的一场,《狂人》却很令你失望,几乎也是几场演出中最差的一个,以至于你们最后连谢幕都没来得及等就急冲冲地赶地铁去了。第二天看完后,你老兄闲聊时“好象”跟我提及:今天再看《狂人》,试着去分析理解郭文景的创作意图,感受已经跟昨天有点不一样了。看来,分析到现在,老兄已经将这两部作品提升到同一个高度了。^v^

其实我上面说得很清楚,《赌命》的参考只是“有个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我本来一直猜测你平时可能不怎么爱听歌剧,前晚喝酒时听你提及“十大歌剧”什么的,似乎也证实了我的猜测,因为真正的歌剧爱好者是不会有这种说法的,恐怕这也是我们现场感受不同的主要原因。

那个老哥们,我当时第一印象就觉得他有点神叨叨的,看路家兄后来的遭遇,好象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他真是喜欢音乐的人吗?我记得他凑到我们仨身边的第一句好象是“音乐的东西我不懂,我就是喜欢看”,所以他才注意到了鞋子的问题。^v^

此外,路家兄,我们这里是随笔论坛,不是正而八经地写文章,有什么就说什么,对于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只要冠以“听说、据说、好象、似乎”,也可以说出来给大家伙参考参考,就象证券刊物上注明的那样“据此入市,风险自负”^v^。

还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不用道歉的。这里我也想跟温老师顺便说一句:年初我们就约了打网球,这个周六中午,PETER和我已预定好场地,如果您在北京、且方便的话,欢迎您来跟我们一起切磋切磋


VIVALDI (2003-10-24 09:06:12)

勇敢的心兄:疯子(狂人)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外在张扬的、自大狂的、人来疯的、攻击型的人格,一类是懦弱的、内敛自闭的、沉思默想的、多疑的、退缩防御型的人格。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个迫害狂,应该属于后一类吧。个人的浅见而已。


GL (2003-10-24 12:13:51)

路家兄:

昨天很高兴见到你,可惜演出马上就开始了,也没能好好聊聊。看有机会再好好聚聚。


路家 (2003-10-25 04:28:36)

BH兄,容我再说一句吧:你现在又把我告诉你的郭文景的话和我自己说的话搞成一团了,这样叫我怎么不担心会混淆视听呢?那老哥也确实是喜欢音乐的,他有他的很独特的经历,那天在我这里说起他与沈湘先生等人的故事,几乎有流泪的意思。有一点你说得对,我对歌剧确实没有特别的爱好。

还要请你原谅:这个话题我真是无法继续下去。

GL兄,这次本来就有拜访你的念头,机缘不巧,未能如愿。我已经订好星期日晚上回上海的火车票,在京的时间就比较紧了。你如果方便,可电话67071998转505房间与我联系。


勇敢的心 (2003-10-25 08:54:07)

路家兄,你的话现在真让我有点晕头转向了。:-(

不过不管怎样晕,有一点我是敢肯定的,那天演出前,你确实亲口将你自己对这两部歌剧天壤之别之感受告诉了我,本来电话中你还说为了不影响我的观赏先不谈你的感受,但我们一见面你老兄还是忍不住告诉了我你头晚的切实感受,而且这话是我们一起存包前说的,存包后,你才向我提及郭文景、赵世民等人的话题。莫非你老兄真的一开始就觉着这两部歌剧都很好、都很喜欢?!那我可真是混淆视听了。^v^


bruce (2003-10-25 20:18:44)

这两部歌剧确实很好,构思很新颖,用的手法也很得体。能引发人的回味、思索。


mikhail (2003-10-31 19:18:29)

夜宴

写这个之前曾先后想了N多标题,最后还是用了“夜宴”。因为两出剧同给人以暗夜般的压抑感;又都跟“吃”有着一定的关系,等等等等。于是用这个发散性忒强的标题把二出剧都掩进去了。总的来说,这两出戏听的让人很“过瘾”。

郭文景是中国当代作曲家中作品风格较为鲜明的一位。虽然给他贴些“地域”性的标签容易引人物议,但是郭以前作品和这两部歌剧给我的感觉依然很相似——如他的家乡菜川菜一般的“呛辣”。而看这场歌剧演出则让我很自然的和吃川菜时涕泪横流却又“奋战不止”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确,这两出戏虽然在内容,表现手段与音乐风格上来看区别都要大于相似,但是郭文景的音乐给他们添加的戏剧感染力却是量级相当的。当然,宏观层面的相似是取代不了微观上的不同与差距的。虽然只用一时一地的感观为一部作品下判断难免要有种种不足,但在我看来,比《狂人日记》晚五年创作的《夜宴》无疑在整体效果上要胜过前者一筹,当二者同时演出是就更明显些。还是先按创作顺序来说。

1993年写成的《狂人日记》在国外曾经获得过很多的好评。这里对原作略带灰暗化,甚至有些表现主义的解读无疑是重点所在。对于早已习惯于自勋伯格以来在音乐上表现非理性内容的音乐作品的欧美观众来讲,接受这部无论从情节上,还是音乐上,都很“现代”的歌剧都不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这种接受从文化意味上来说免不了“误读”与“误取”——鲁迅先生原本的影响力,国人对其所固有的印象对聆听这个“郭氏版本”时的影响等等对外国人而言都不会构成障碍。但是在国内上演这一部以许多人而言再熟悉不过的文学作品改编的歌剧时,这个问题就从幕后走向前台了。从大结构而言,这出剧对原作的改动主要在添加了一个角色——狂人的妹妹,幽灵。她的出现从戏剧上看起到类似串场的作用,从音乐上看来,全剧唯一让人能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对于有些人来讲也是“歌剧”一词唯一的所指——相联系起来的调性旋律均出自这里。这与全剧音乐写作上应用的无调性,乐队中对非常规演奏法的‘常规”应用而营造出的压抑,晦暗乃至恐怖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较有力的推动着剧情与音乐的发展,对于歌剧而言,起到很好的效果。若是说我对这出歌剧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过“满”过“重”的音乐了。虽然郭的风格一向偏向浓重,对于《狂人日记》这样的题材采用这样的风格也无不可。但是感觉在有些段落之间还是缺乏必要的张弛,过多的刺激倒让我对欣赏的期待降低了许多,有些地方索性就当个”响“来听了——插句题外话,也许跟演出时的处理有关,也许与我的座位有关(楼上一排)有许多高潮处我都是看着字幕才知到剧中人在唱些什么,乐队的声响实在是盖过了一切,这未免不是令人遗憾的地方。这种音乐上的”刚性“与上半场《夜宴》相比,更凸显出来。

《夜宴》的精彩对我来说是略出意外的,这点主要是从音乐上来说的。拜国内的一些刊物的编辑所赐,这部作品的脚本与创作甘苦很早就已经读过,印象虽然不错,但也没有留在心中太久。这场演出则不同,对于中国的观众而言实在是很好接受:四川方言的念,唱;琵琶的应用;许多”悦耳“的五声性旋律等等。对于许多人心中”现代音乐“=诘屈拗口的印象而言,这样的作品无疑会让他们哑口无言。但其实,这样看起来很”传统“的作品反映出的,是许多作曲家的一种称不上”共识“,但在实践中都已不同方式身体利行的观念:现有的技法无论”先锋“也好,”传统“也罢,在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向三角钢琴中丢鱼也好,乐队使用大三和弦也罢,都只是”材料“而已。脱离具体作品而只拘泥于”材料“本身是否可用,是否”荒唐“,”过时“的行为本身就很”荒唐“。”材料“是否得到适当的,合乎作品需要的应用才是评判的根据。所以在《夜宴》中我们可以听到乡土风浓厚的旋律而不必嫌其”俗“,也不会听到乐队奏出”现代“的音响便以为”怪“,因为这一切的手段,都与作品的表现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夜宴》在结构上与《狂人日记》有很相似处理,各场之间同样存在着”润滑剂“一类的因素。只不过与《狂人日记》中幽灵的出场更多的出于音乐色彩的对比不同的是,在《夜宴》中其形式固定为”乐队间奏“,在乐队的烘托下,由京剧小生江其虎扮演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出现与演唱,不仅可以视做正戏外的辅线,更对前情后事或作总结,或作铺垫,这样剧情不仅达到很好的贯联,而且还得到了发展的动力。这点比起《狂人日记》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改进。

结构之外另一个亮点就是一把琵琶的应用。相信看过这出戏的观众很多都会对其印象深刻。诚然,使用混合乐队郭文景并不是第一人,这一点算不上创新。但是与许多人好的创意,糟糕的实践不同的是,这里的一把琵琶,无疑用到了点子上。从乐器本身而言,琵琶本身就能”文“能”武“,不需刻意去“丰富”,“改良”什么,仅用现有的表现手段就足矣。它声音的穿透力,颗粒性的音质,以及适中的音区都是选择它而不是别的乐器的很好理由。从历史来看,琵琶的出现也不显得过于突兀,而是能较好的与剧情背景相结合。但是能想到未必能做好,郭文景无疑是成功了。不论是弹挑于舞蹈场面的相宜,还是情节冲突,人物心情复杂时使用的绞,煞等武曲常用的技法,都与情节融合为一,而由能不时的“跳”出来带领剧情,说这一把看似单调的琵琶,不仅能跟乐池中的西洋乐队对话,更是在“统领”着台上台下,演员乃至观众的神经,这种寓繁于简,“千军万马,只凭咱俩(乐器与演奏者)”的中国传统精神在这一种‘现代“形式下的再现,无疑超过了许多形式上的”民族化“。

虽然郭文景在演出开始前的领奖致词中便说过“中国歌剧很艰难”一类的话,我也亲见许多位置很好的观众在半场之后便没有再回来,但是对于中国歌剧,乃至中国当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前景,我还是持乐观的态度的。因为探索者们——不论是创作者,演出者,还是组织者,他们都已付出了许许多多,一场演出虽小,但却折射出其中的种种。

演出结束迈出剧场时,天正在下着小雨,我突然想起《狂人日记》中结尾幽灵的歌声来。

的确,如此沉抑的剧末也会有一丝亮色,那中国的当代音乐呢?


VIVALDI (2003-10-31 22:36:10)

〈夜宴〉用一把琵琶贯穿始终,我估计有这样一个原因:在古代,琵琶这种乐器都是由女乐伎们演奏的(不同于古琴、箫等文人乐器),所谓“淫筝烂琵琶”,而这正切合了〈夜宴〉的情节环境和人文背景。 瞎猜:)

〈狂人日记〉中的妹子在原小说中是提到过的,歌剧中作为一个幽灵出现,其唱词大都是些鲁迅随笔的原话(似乎采自于〈野草〉),感觉这妹子幽灵分明是鲁迅的某种情感象征。又是瞎猜,不知道郭文景是什么意图。


勇敢的心 (2003-10-31 22:48:51)

《韩熙载夜宴图》原作左边的那个画面中,焦点就在最左侧那个演奏琵琶的乐妓身上,所以那天在舞台左侧看到那个弹琵琶的女孩时,当时我一点都没觉着有什么“特别的”新意和内涵,反倒觉着这种“还原”是理所当然的事。^v^ http://www.edubridge.com/relics/hanxizai_copy.htm


 

返回前页

本主页基于1024X768分辨率制作,建议使用IE、小字体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爱乐人走四方
Copyright©  1998~2004
本网站所有原创文章、原创图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或斑竹联系

Email: braveheart@bh20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