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韦达经典,四分之三的灵魂都是解脱地生活在永恒的灵性世界。但是,在这个地球星宿上,却极难找到一个渴求达到纯粹奉献服务的灵魂。主Krsna宣称:“成千上万的人当中,会有一人追求完美,在达到完美的人当中,极难找到一个真正了解我的人。”(《博伽梵歌》7.3)奉献者不应为我们作为少数者的地位而感到惭愧。圣帕布帕德鼓励我们说人不应哗众取宠,还说我们应当漠视来自非奉献者的蔑视。但是,当一个初习奉献者被人嘲笑其外士那瓦着装时,或被人认为是一个怪异组织的成员时,他(她)自然会有些敏感。这些不友好的态度便成为奉献服务上的障碍。
当一个人在一开始决定是否要加入Krsna知觉运动时,世俗的压力会显得尤其难以克服。他不得不和他的朋友们甚至家人们分离开来。当乔治·哈里逊非常感兴趣修习Krsna知觉时,他向圣帕布帕德承认,Krsna知觉正在使他远离他的朋友。圣帕布帕德鼓励他继续修习Krsna知觉。但是最终乔治发现他没法完全地投入Krsna知觉,其中社会的压力至少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甚至那些已接受启迪的奉献者也把世俗的压力当成是其奉献服务中的一大障碍。会有那么多对奉献者的偏见,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如果他们知道你是一个外士那瓦修行者,你就不能从屋主那购买房子。除非你隐瞒自己的信仰,否则你没法找到工作。法庭在受理涉及奉献者的案子选择陪审团时,发现人们对“HareKrsna”报有成见式的敌意倾向。这场反对HareKrsna的运动正继续发动着宣传攻势。他们把Krsna的奉献者丑化成病态、反社会及带有危险性的。奉献者们会努力去弥补这些形象,但谁敢说他能够在这些反对行为面前丝毫不受骚扰呢?
作为传教者,当他企图向人们强调奉献服务的重要性时,他便激起了人们的反抗情绪。圣帕布帕德写到:“当一个人在传教的时候,他必须面对那么多的反对因素,因此,作为一个圣哲或主的奉献者,他必须非常地能容忍”。(《博伽瓦谭》3.25.21。要旨)
与世俗观点的抗争是在Krsna知觉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所面临的尤为巨大的难题。奉献者们的孩子在他们幼年与父母一起崇拜Krsna的时候通常都非常快乐。当他们一旦与同龄的非奉献者孩子接触时,要求与外界相一致的压力威胁着他们的奉献生活。有一个叫Haridasa的孩子,当他与当地小学的孩子们联谊时,他感到非常不愉快。他开始对自己的奇怪的梵文名字不满,还有自己是个素食者,还有许多其他有关奉献服务的事情。问题变得如此的严重,最后他父母决定请一个非常擅长于家庭咨询的心理医生来替他看病。心理医生建议说这个十岁大的孩子,与其他的人不一样也并不是太糟糕的。心理医生还指出,我们在有些方面的确是与众不同,但不必为此感到羞愧。这个积极的建议起了作用。Haridasa受到鼓励去接受了自己与一般的美国孩子不一样的现实。但是许多奉献者的孩子只要自己不被看成奇怪的人,怎么干都行。这是奉献者抚养孩子,并使其在Krsna知觉之中成长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对于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外士纳瓦的事实,至少成年奉献者不应对此过分敏感。当Krsna知觉在纽约打赢了第一场捍卫Krsna的仗时,《纽约时报》报道的标题是“成为特殊者的权利”。不管我们的意见如何,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中,奉献者们被当成是异类,对此我们不应受扰。
奉献者们对韦达经的教导有坚定的信心。如果一个愚人批评奉献者的生活,奉献者们知道这是他们基于认同躯体的愚昧所致。他不被其左右。MaharajaRahugana用许多讥讽的话来侮辱伟大的婆罗门JadaBharata,但是JadaBharata只是微笑着说了下面的话:
你刚才说我不够强壮结实,这些话很符合一个不能区分身体和灵魂的人。身体可能会胖或瘦,但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是不会如此来谈论灵魂的。从灵魂的角度来说,我既不胖也不瘦。因此,当你说我并不结实时,你是对的。同样的,如果这个旅途的目的和行程就是我真正的目的和行程的话,我的麻烦就大了,但是因为它们只是与我的躯体有关而与真正的自我无关,我就一点麻烦也没有了。
当你认为自己是国王和主人来命令我时,这也并不正确。因为这种关系是短暂的。虽然今天你是国王而我是你的仆人,但是明天情况可能会改变,你成了仆人,而我成了你的主人。
我亲爱的国王,你曾说:“你这个流氓,呆子,你这个疯狂的家伙!我要严厉地惩罚你,这样你的头脑才会清醒。”关于这事,我要告诉你,虽然我看起来象个呆子,又聋又哑,但是我实际上是个自觉的灵魂。惩罚我你会得到什么呢?
《圣典博伽瓦谭》5.10.9-11-13
1969年的时候我把自己的头发剃了,因为我想圣帕布帕德可能会感到高兴。但是当我走出门到大街上时,有几个人开始对着我大声怪叫,我感到惊讶并受到了伤害。这种嘲笑就象是背后的袭击——虽然这使我想起Krsna和圣帕布帕德(此前我曾是个身份不明的人)。当我回到庙宇前厅拜见圣帕布帕德时,圣帕布帕德说:“非常感谢你。”就在那一年,圣帕布帕德赐给了我念珠。他说:“我们应该总是把它常在身上,如果你不感到羞辱的话。”我们不应为自己是身着外士那瓦服,头画Tilaka(奉献者用圣泥划在额头的标志)的主的追随者而感到羞辱。少数人会认为我们是疯狂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充满好奇地问我们:“你们前额的标记是什么?是某种宗教吗?”这些问题是光荣的,因为它们是和Krsna有关的,这样便使得全世界受益。
因为奉献者们是生活在物质世界,所以他们有时会感到受其影响。这是在渗透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会不自觉地,慢慢地被周围的环境同化。正如当你在非奉献者的气氛之中呼吸,你便会有可能变得有点象他们。奉献者们会开始追随着使用最时新的电器,服装款式及街头哩语。了解电脑的最新技术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是,这有可能会造成奉献者追求其他的纯粹奉献服务之外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免于广告,政治宣传的影响,它们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生意人认为奉献者们是另一类顾客,尽管我们的服装有点新奇。所以奉献者们象其他人一样被卷入了同样的陷井,因为奉献者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从纯粹奉献服务的角度看来,这是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为了使奉献者们免于俗世的“流行”知觉,圣帕布帕德创造了附属文化,在圣帕布帕德所拟定的Krsna知觉协会的章程中,有几条是针对协会之中的奉献者的:
(1)以使协会成员聚集在一起,相互接近,并趋近至尊的生物体Krsna,从而在成员内部及社会大众间建立起每个灵魂均是Krsna所属部分的意识。
(2)为成员们及社会大众建设主从事超然逍遥活动的圣地,以奉献于人格的主Krsna。
(3)让成员们聚集在一起的目的是教会他们简单而更自然的生活方式。
Krsna知觉协会存在于ISKCON的建筑之内。还存在于生活在各自家庭里的广大奉献者中间。但他们是时常为共同荣耀主Krsna而经常与他人联谊或到庙宇聚会的人。奉献者也是社会的成员,因此,受俗世影响的障碍只有生活在志同道合的朋友之中才能跨越。
彻头彻尾地“与众不同”,对一些奉献者来说也许是会是振奋人心的。但这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奉献者。圣帕布帕德说,其中有许多现实的障碍。这意味着我们在某些时候得作出让步。我们不能期望自己及其他的奉献者们总是怀着一级战斗的心态来与物质主义的对立因素抗争。我们也应该学会和平地与非奉献者相处。
有的奉献者觉得穿着外士那瓦服装出现在公众场合对他们来说有太大的压力及困难。那么,那些穿着dhotis(男奉献者的服装)和saris(女奉献者的莎裙)的奉献者们就不要向他们鼓吹说,除非一个人光着头或身着saris出现在大众当中,否则他(她)就是处在Maya之中。最好换一种适当的说法,强调外士那瓦服装好的影响力——人们一看到我们就会想起HareKrsna而得到灵性的权益——但是如果一个奉献者非常害羞而不敢这样去作,我们则不应让他感到太愧疚及窘迫。居士们频繁地出入大众场合,他们得维持一个“正常人”的身份。我们应该互相鼓励抵抗非奉献者世界的压力,维持我们的唱颂、聆听和服务,但是这些都必须根据我们自己个人的能力来做。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保持我们作为外士那瓦的整体风范。奉献者们就象是代表着Krsna从灵性世界去到地球上其他国家的大使,然而即使是大使也得在某些方面屈就所在国家的异邦文化。奉献者也得向别人一样支付钞票,而且奉献者为当地或全国的选举投票也不受禁止。我们也被迫参与国内的紧急突发事件。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运用Krsna知觉的方法去应对各种各样文化需要。
人们也关注奉献者是如何在这个世界活动的。有一回澳大利亚的某些奉献者把受难者从着火的写字楼内救出来,这很让圣帕布帕德感到高兴。当奉献者们去作一些甚至能得到非奉献者的好评的行为时,我们认为这可赢得很好的公众效应,为Krsna争取一些“公众好感”绝对不是一件错事。只有当奉献者们受到尊敬的时候这个世界才会有和平。
那一日何时到来?
庙宇建起在天下所有人的家中,
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那一日何时到来?
头饰着美丽提拉卡的
高迪亚·外士那瓦成为最高法院的长官,
那一日何时到来?
外士那瓦赢得竞选,出任一邦总统
传教事业遍地开花。
圣帕布帕德1961年的维亚萨·普佳Vyasa-puja祷文。摘于《圣帕布帕德生平活动甘露》SrilaPrabhupada-lilamrta第1卷第25页。
奉献者们并不憎恨这个世界,或把它看成是虚假的。他把它看成是Krsna的能量。《至尊奥义书》Isopanisad有诗言:“恒常视一切生物体为与主本质无别的灵性火花者,为万物的知晓者,就他而言,何来迷惑,何来焦虑?”(Isopanisad,Mantra7)
奉献者相信他有与所有非奉献者同等的权利去履行他的职责,在韦达文化之中,一个sadhu(圣哲)无论去到那儿,人们都对他大开方便之门,因为人们知道他们是应当被看作至尊主的使者来接待和尊敬的。当圣帕布帕德带着传教的使命进入某个国家时,他经常批评移民局的种种疑问的态度。圣帕布帕德解释说:“他们把这个国家叫做澳大利亚,但实际上它是Krsna的国度。奉献者把一切都看成是属于Krsna的。所以他应该被允许自由地前往和在那儿演讲。”
如果我们过分夸张对这个世界的反叛,那么,我们就有落入人们所认为的那种危险教派之嫌。据社会学家分析,不受欢迎的教派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有偏执的妄想狂症。这就是JimJones教派的只要疯狂之处,他们感到外部世界要攻击他们,因此他们都集体自杀了。Krsna的奉献者们并不憎恨或害怕这个世界。他们格守自身的正气,与他们从事罪恶活动的兄弟和姐妹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也是社会的成员,对众生持怜悯之心。
正如圣帕布帕德在他的ISKCON的章程中所说,协会的目的是在“成员内部及社会大众”当中发展Krsna知觉。庙宇不仅仅是为协会成员建立的,而且是为社会大众建立的。而这正是PrahladaMaharaja(圣童帕拉达)对Nrsimhadeva(主半人半狮的化身)所说的话中体现出的传教的心态:“我并不想独自得到解脱,而撇下所有的这些可怜的傻瓜和混蛋。我知道如果没有Krsna知觉,如果不是托庇于你的莲花足,没有人可以快乐。因此我希望能够把他们都带来托庇于你的莲花足。”(《博伽瓦谭》7.9.44)
一个外士那瓦对众生总是很友善并为非奉献者谋求福祉,然而他们个人更喜欢和主的奉献者联谊。主采坦耶把外士那瓦定义为弃绝了与感官享乐者联谊的人。NarottamdasaThakura说他渴望与那样的人联谊,不管他是居士还是托钵僧,只要他总是大声地呼唤着:“啊!Gauranga(金黄色皮肤的主)!”奉献者自然地为那种沁人心脾的sanga(联谊)的吸引,在与那些人的联谊之中,他们可以唱颂Krsna的Bhajanas(颂歌),可以讨论有关Krsna的话题。物质主义者对金钱和感官享乐感兴趣,而奉献者们想取悦Krsna。无论何时,我们一发现有人对Krsna的讯息感兴趣时,我们就喜欢与他为伴。而我们会回避与那些asat(有恶魔品性的人)的联谊。当一个奉献者不得不与那些asat一起工作或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时,这绝对是一种受罪,也是奉献服务上障碍。
保持我们的Krsna知觉并且赚到足够的钱,这对庙宇内的奉献者或生活在外边的奉献者来说一样都是个大难题。为了维持庙宇的经济收入而采取的一些措施,有可能会和奉献者们只是想平和地生活,念颂和聆听的愿望有矛盾。ISKCON(国际Krsna知觉)的庙宇如何维持自身经济的话题已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但是,我所要讨论的那些与非奉献者们一起工作的grhasths(居士)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庙宇里的奉献者可能遇到的问题。
NaradaMuni和圣帕布帕德在《圣典博伽瓦谭》的第七篇之中,针对一个居士如何可在不牺牲他的Krsna知觉的前提下来赚取足够的生活所需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他绝对没有说赚钱是不光彩的,是象个Karmi(业报工作者)一样的,或说就不是一个好的奉献者。主Krsna批评了那些拒绝工作而靠诚实的居士收养的人,他们只是过着寄生生活的假超然主义者:
但是,如果一个人努力去通过心意控制他活跃的感官,在Krsna知觉之中从事Karma-yoga(业报瑜伽),毫无依附,他比前者更高明。
要旨
与其为了避免放纵的生活和感官享乐而扮演成一个虚伪的超然主义者,还不如选择一条更好的道路,那就是继续他的事业,履行他的生命的职责,这会使他摆脱物质的束缚,进入神的国度……一个居士也可以通过在Krsna之中规范的服务来达到这一点……一个真诚的追随这条道路的人要比那些欺骗无知大众的哗众取宠的超然主义者更来得好。一个诚恳的马路清洁工要比一个附庸风雅的冥想者更好,他们只是借冥想糊口而已。
《博伽梵歌原意》3.7
在《博伽梵歌》的第十八章,“弃绝的完美境界”一章之中,主Krsna提出了他的建议,人不应放弃他的赋定职责。圣帕布帕德写到:“一个修习Krsna知觉的人不该因害伯从事果报活动而不去赚钱。如果他能够把他工作的所得用于Krsna知觉……人不该因出于害伯或认为这样的活动不甚麻烦就撒手不干。”(《博伽梵歌》18.8)圣帕布帕德继续赞扬“许多协会的成员在他们的工作岗位非常努力地工作,”把他们称为真正的“sannyasis(托钵僧)”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工作成果用在了Krsna知觉上。
在NaradaMuni给Yudhisthira的训示之中,居士被建议去与圣人联谊,聆听有关Krsna的话题。他不能托辞说因为每天的工作太忙,他可以放弃这些活动。
人为了维持他的生计每天应当至多工作八个小时,在下午和晚上,居士们应该与奉献者联谊,聆听有关Krsna的化身及其逍遥,这样他们能够逐渐摆脱Maya的钳制。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居士不是争取时间来聆听Krsna,而是在他们的繁忙的工作之后,把时间花在饭店酒吧里;不是聆听Krsna及其逍遥活动,而是热衷于听取恶魔和非奉献者的政治活动及性享乐、酒、女人和肉食,以此虚度光阴。这不是居士的生活,而是恶魔的生活。
《博伽瓦谭》7.14.4要旨
Narada建议人应该只为“维持他的躯体和灵魂在一起”而赚取维持生计所需的,保持一种不依附的心态在社会中生存。圣帕布帕德评述说:
有智慧的人……知道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他不应为不必要的累积而拼命工作,而是过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只是维持躯体和灵魂在一起。毫无疑问人需维持生计,根据一个人的所处的varma(社会阶层)和asram(灵性境界),经典之中指出了他的赋定职责。人应该对此感到满足。因此,主的奉献者不是贪得无厌地赚取钱财,而是努力创造某种条件来维持生计,当他这样做时,Krsna会帮助他。
《博伽瓦谭》7.14.5要旨
Narada建议一个人不该作小偷,宣称他们是自己所有财富的拥有者,而应该把多出的钱用于提高自己的Krsna知觉。
居士们应该捐款于建设至尊主的庙宇以及《博伽梵歌原义》的传播,Krsna知觉的传播,在整个世界……Krsna知觉运动给人们一个机会去把他的余钱用于传播Krsna知觉以为众生谋福利。尤其在印度,我们看到富人们因害怕被称为小偷而遭受惩罚,他们捐款建设了成千上万的庙宇。
《博伽瓦谭》7.14.8,要旨
Narada建议Yudhisthira国王及所有的居士要避免Ugrakarma,即地狱般的、艰难的、冒险的和沾染罪恶的工作。圣帕布帕德评述道:
人们从事着许多的罪恶活动,他们因为开了许多的屠宰场、酒厂、烟厂、夜总会和其他的为了感官享乐的目的而建的设施,日渐沉沦。如此这般,他们虚度了自己的光阴。在所有的这些活动之中,居士自会受到沾染的,因此,这里运用api一词向他们提出了建议,即使人身为居士,也不应拼命劳作,而该保持非常简朴的生活。
《博伽瓦谭》7.14.10,要旨
那些捐款于传播Krsna知觉的奉献者,和那些实际使用这些钱来传教的奉献者们是同样光荣的。如果人不是很乐意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用于当地的庙宇,那么他可以自己把钱花在有价值的Krsna知觉的项目中,或花在某种他直接负责的事物上。人可以买下圣帕布帕德的书籍并派发它们,或把钱用于发展国外的传教事业中。也可以把钱用于提高自己家庭成员的Krsna知觉,通过在家中建起神像崇拜,或花钱带家人到印度圣地朝拜,这些都是净化我们的辛苦劳动所得的方法。如主Krsna宣称:“作为牺牲祭献给Visnu的活动,一定要做;不然,活动只会将人束缚在物质世界。”(《博伽梵歌》3.9)
工作之人通过将钱用于Krsna知觉,不仅摆脱了karma(业报)的不良反应,而且自身也从中得到满足,从而使工作中所负担的苦行变得更有意义。居士布施应是出于责任心的,自愿的。圣帕布帕德写道:“有时布施是为了晋升至天堂的国度;有时事后又大为后侮,内心不平,认为我干吗在这儿化上那么多呢?又有时布施是出于义务或上司、长辈的要求而作。这些布施被认为是出于情欲形态之中的。”
主Krsna建议他的奉献者应该“总是想着我”,但是,这和一个居士的实际工作状况看来有矛盾。表面上看来,他的工作可能与Krsna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如果你的工作是给神像穿衣或者是清洁庙宇地板,你会很容易看到工作与奉献服务的联系,但是如果你是汽车或计算机修理员又怎样呢?圣帕布帕德建议我们要在灵性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所从事的工作,而不是恣意妄为。但当一个人的工作被权威认可是奉献服务时,他便可以不时处于冥想之中,即使是在工作的场所也是如此。
当人这样地工作时,应该只是想着Krsna:“我现在已被Krsna指定来承担这一特别的责任。”当人如此活动时,他自然而然地想到Krsna。这是完美的Krsna知觉。
《博伽梵歌》18.57
除了冥想我们的目的外,还可以不断地唱颂HareKrsna,可以大声的念或在心里默念。虽然在世俗的工作场所之中的唱颂好象不如在庙宇里的唱颂那么理想,但是,有时在艰难的状况之中呼唤主的圣名,要比在庙宇里轻松的气氛中的唱颂更具内涵。毕竟,一个居士是很难奢望坐在家里念颂的,因此,他得适应外部的所谓的物质环境。主Krsna甚至要求Arjuna在战场之上也保持着Krsna知觉。
krsna没有建议Arjuna放弃他的职责只是冥想Krsna,没有,主从来没有提出这些不切实际的建议。在这个物质世界,人为了维持躯体,必须工作……因此主建议Arjuna不要放弃他的职责。而是在履行他赋定职责的时候,想着Krsna(mananusmara)。如果他在现实的斗争之中不能记起Krsna,那么他在死亡的时候也不能记起Krsna。
《博伽梵歌》(介绍)
居士们有时问能不能与那些不是奉献者的同事发展友谊。答案应该是:“Yes。”即使不可能直接地和同事讨论Krsna,人至少可以树立一个友好的兢兢业业的职员形象。这种间接婉转地表达方式,通常比直接的宗教方式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当然,奉献者与一个对Krsna知觉不感兴趣,而且也不愿追随任何宗教原则的人应该保持多大限度的联谊,这也得有一个限制。也许因为你不喝酒,不抽烟,不追女人,而不能成为办公室成员中的热门人物,如果远离放纵的行为就意味着失宠于老板的话,那么这是人应该付出的代价。但是,慢慢地,同事们会发现奉献者是个脚踏实地、真诚可信的人,即使他们自己并不会去实践那个更高的原则,他们也会开始钦佩起奉献者来。在紧要关头,一个高瞻远瞩的上司会逐渐把注意力转向奉献者并把他从同僚之中提拔上来。他会说:“你有一种特殊的内在的镇定,你能够更好地处理这类事情。”
虽然我不能确切的建议居士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至少可以建议他们多考虑多选择。人不该认为保险行业或计算机行业是他唯一的选择。为维持生计而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这在韦达经中己有答复:一种以保护母牛和发展土地为基础的经济。但事实证明西方的奉献者极难做到。许多的农场都是由城市商业比如卖画等来支撑着维持下来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先锋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努力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来维持生计。那么当一个人面临工作的选择时,他应该至少看一看那些先锋的所作所为。举例说,在英国哥伦比亚的Saranagati农场,奉献者们建起了他们简单的家园,过着没有供电也没有电话的生活。有的建起农场种植了足量的可储藏蔬菜,一个冬天都不用去超市采购。
另一个职业选择就是从事全职的Krsna知觉的传教。举个例子,ApurvaPrabhu和他的妻子Kamalini在美国密西根的兰省经营着一个小小的素餐馆,他们也卖圣帕布帕德的书籍。他们维持着自己。在Krsna的帮助下,通过这种方法,他们从事全职的传教并维持着自己及孩子们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就是“在Maya之中”。Krsna最欣赏的就是奉献者的虔诚,这种虔诚是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但在选择职业之前,奉献者们还是应该好好地考虑《圣典博伽瓦谭》之中的训令及圣帕布帕德给我们提出的建议。选择一些做起来不是让你感到内心痛苦或使取悦Krsna的服务变得象是一种苦行的职业。圣帕布帕德把这称为“伟大的工作艺术”,并指出,任何不是为了自己的感官享乐而是为了满足主的劳动都会带来好的结果。“这样去实践,不仅可免于工作的报应,而且更能逐渐将人提升到对主作出超然爱心服务的境界,这是晋升神的国度的唯一途径。”(《博伽梵歌》3.9。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