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nguage="vbscript"%> 文明热线
 
 
《新时代的道德楷模——孟宪峰》
目录    
序 一 龙新民 进入
序 二 黄嘉祥 进入
第一章 大运河边少年梦 进入
第二章 唱响我是一个兵 进入
第三章 在地震的废墟上 进入
第四章 退伍归乡创业路 进入
第五章 楼群里的修鞋匠 进入
第六章 没有血缘的亲情 进入
第七章 束束鲜花献给你 进入
后 记 崔君乐 进入
编后语 进入  

第五章 楼群里的修鞋匠

"一支塔影认通州"、"潞河千古带通州",这是通州古老文明的象征;但新时期的通州要展示自己的新面貌,还须有一张能充分展示自己迷人风采的脸。通州新华大街就是通州的脸面。
1995年春天,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清理整顿通州新华大街马路市场脏、乱、差问题,彻底改变作为北京百里长安街最东端通州卫星城的整体形象。在县委、县政府统一指导下,工商、公安、城管、市政等各行政执法部门联合出动,使新华大街马路市场"退路进厅"、"让路于民"的举措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那时,与通州新华大街相邻的车站路大街马路市场,因新华大街的综合整治,不少流动个体商贩自然都云集到这里,使本来就不宽阔的街面,更显得拥挤嘈杂。俗话说有人才有市,有市才有买卖。在长不足一公里的马路市场内,聚集着五行八作,固定的、临时的摊位数百个。俯瞰南北全街,五颜六色的各式凉棚鳞次栉比,旗幌招牌下,人来人往,万头攒动;近看那些急于出售各类商品的屋外摊主,更是斗着风地使出浑身解数,不停地高声叫卖,招徕顾客。
号称机动灵活的流动售货汽车,装着满车的西瓜水果专拣人多的路口、要道叫卖"添堵";开出租的"黄面的"和人力三轮车,在拥挤的人群里生拉硬拽乘客;练摊的服装老板抖着五光十色的新潮服装好像西班牙斗牛士"翩翩起舞";而躲在一边嘴中不停喊着"两块一位"的街头理发师,也不甘寂寞地吹起小号……
在车站路中国银行南面的老槐树下,今天来了一位带着媳妇和4岁小儿子的特殊个体修鞋匠孟宪峰。
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过大河,生活有时又会向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孟宪峰是在经受了鞋厂倒闭、面包房歇业等种种挫折之后,才无奈来修鞋的。常言道:"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没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孟宪峰曾想过办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皮鞋厂或面包房,但办厂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钱哪去找?那只不过是一种梦想。现在全家人连维持生计都成问题,当务之急是有活干,有钱挣。
孟宪峰为在患难之际能有这么一位通情达理患难与共的爱妻而感激。自从她嫁到孟家后,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添过,就连订婚时给她的300元钱,也都让她搭在平时的日子里了。她平时省吃俭用,吃苦耐劳,帮夫教子,孝敬公婆,是全乡出了名的贤妻良母、好儿媳妇。
孟宪峰内疚啊!

"伙计,你把咱这鞋带缝上,等着穿呢。"
第一次摆摊修鞋,第一次遇上买卖,孟宪峰心里好不惊喜。
"您稍候。"孟宪峰喜是喜,却连头也没敢抬,心里咚咚打鼓,手也有点不听使唤了。
这毕竟是他第一次面对顾客耍手艺,他既盼顾客来,又怕遇见熟人;既盼活儿上门,又怕做不好。就连妻子在一旁和他说话,小儿子在鞋摊周围蹦跳玩耍,也改变不了他紧张的心态……
第一位主顾是中国银行看门的老大爷,当他见到这位新来的鞋匠并不熟练的手艺,却把一双断带的皮凉鞋修得很好时,问:"多少钱?"孟宪峰试探着说:"您给两块钱吧?""行!"老人不假思索地掏钱付钱,满意而去。
第二个来的是位外地打工的小伙子,正当他脱下脚上的凉鞋,让孟宪峰修开绽的两只脚尖时,又有第三位家住西门的女大学生,拿着价值约2000余元的皮夹克,来让孟宪峰修拉锁。她说:"明儿返校时带走,您紧点儿手。"孟宪峰边为外地小青年修鞋,边与女大学生商量:"这活儿我带回家修,明儿早上给你带来行吗?"那位女大学生面有难色,还流露出一种怕把皮衣拐走的不信任感。孟宪峰也看出了她的心思,说:"我有工商局发的正式营业执照,你要是不放心,把我的身份证押给你,明天你取活时再给我。"姑娘只是说:"我想请您紧点手,快点修好就行啦。"孟宪峰提出回家修拉锁,怕的是自己技术不过硬,当着女大学生面出丑,所以有意避开。但人家既然提出当时取货,孟宪峰只得修好小伙子的鞋后当场献艺了。
打铁先要身板硬,要想挣钱养家就要有技术。可孟宪峰不懂技术,一切都要从头儿来。上街摆鞋摊前他用纸板、旧鞋反复练习过基本功。特别是递针走线,右手将针锥从鞋外往里扎进,左手在鞋里领针,眼睛看不见鞋里的针尖,稍不留神就扎着手指头。为了不把顾客修的鞋帮外皮碰坏,他把树皮当真皮子练习切割。虽然小心提防,但还是免不了刀割在手上,鲜血染红垫布。给鞋锤钉看似简单,但稍不留意也会砸到手上,那些日子他没少给自己放血,创口贴成了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当孟宪峰将女大学生的皮夹克修好递到她手上时,已是满头大汗。大学生问:"多少钱?"孟宪峰红着脸还是那句:"您给两块吧。"第三位主顾高兴离去了,孟宪峰耳边传来爱人周淑清风趣的鼓励声:"孟老板干得不错,就是太紧张啦,衣服湿得都贴身了吧?"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日落西山。第一天上街修鞋,孟宪峰一人,不,一家三口,先后为八名顾客修鞋、修拉锁、砸皮带眼,其中还为一个小学生无偿缝书包带,一共挣了八块钱。
这是怎样的八块钱呀!……
在回家的路上,孟宪峰欢快地蹬着三轮车,身上特别的轻松惬意。当一轮明月初上他推开家门时,就像小孩子似的大声喊道:"妈--妈!我挣钱啦,我挣到钱啦!"孟宪峰的母亲也十分高兴地从屋内迎出来,额头眼角每条皱纹都是笑,像迎接凯旋归来的将军。她笑着问:"挣多少钱?""八块!""不少。""您知道不,我的衣服都被汗水干了湿,湿了干好几次呢!""能开张挣到钱就不易,万事开头难,以后就好干了。"孟宪峰听到妈妈鼓励声,激动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是创业者的酸楚之泪,也是成功者的喜悦之泪。周淑清也眼含泪花,忙把婆母搀扶到屋内,接着又帮孟宪峰将修鞋的工具搬进屋里。

在香港,很少有人不知道李嘉诚的名字。他是亚洲地产业巨擘,世界华人首富,全球十大富豪之一。他幼年生活艰辛,而创业的经历却颇具传奇色彩。他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事业,是因为他从小就牢记父亲的教诲:"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能吃苦"是一种精神,"会吃苦"才能将精神变成财富。
人们把个体事业称为"光彩的事业",走光彩之路,创光彩人生,就要在"能吃苦"、"会吃苦"中得到启迪,悟出道理,并善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使之成为一笔可贵的财富。孟宪峰就在这条光彩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成为一名出色的修鞋匠。
回忆创业之初的困惑,孟宪峰总结为"三难":一是思想不通难开口,二是资金短缺难开业,三是身无技术难挣钱。在克服"三难"时,孟宪峰说:"当时最'难'的是战胜自我,调整心态,克服畏难情绪,特别是认为干个体没出息、没面子,干修鞋这行更是低人一等的陈腐观念。但那时生活所迫又被逼无奈,你不干这个,会干什么呀?人必须正视现实,调整心态,以更快地适应生存环境。现在认识提高啦,走光彩之路的决心也坚定啦。为啥?我国私营个体经济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提出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是党的富民政策的产物。它的地位作用,也是被人们逐步认识的。从事私营个体经济勤劳致富是光彩的事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需求就有市场,勤俭节约是美德,人们需要做鞋修鞋,我修鞋也是为人民服务。江泽民总书记在'7.1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私营、个体经营者等非公有经济人士对社会的贡献,并称个体劳动者也和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一样,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话得人心哪!"
孟宪峰修鞋要有工具,但当时家中没有积蓄,所以添置人力三轮车、修鞋使的补鞋机、割刀、剪子、钉锤、改锥、铳子、木锉、针锥、鞋钉拐子及钢锯、钩锥子等专用工具和大线、轴线、皮子、鞋掌、秋皮钉、松紧布、粘扣、男女鞋跟、拉锁、速胶及强力胶等必备的原材料,都是东摘西借亲朋好友家的1000余元买的。先期投入资金困难也解决了。
1995年8月23日,姐姐替他从通州工商局新华工商所领回正式修鞋个体营业执照。孟宪峰和爱人周淑清还利用到通州卖菜空闲,从东关到西门,逐个查看,四处寻找适合缝鞋摆摊的位置。经夫妻二人商议,最后选定车站路热闹的中间地段--中国银行南侧大槐树底下。是离存钱的银行地方近求财旺图个吉利?还是有了大树好乘凉,同时还能遮风避雨?也许都有吧……

冬天到了,寒风刺骨。一般屋子里都不暖和,更何况是露天经营?孟宪峰的手脚都冻得裂开血口子,干活一使劲就钻心的疼;夏天酷暑难耐,傍晚被蚊虫叮咬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最重时脚脖子都感染化脓。但孟宪峰却用辛劳和真诚,赢来了许多回头客。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健康心理、人格信誉是每个追求事业者的立身之本,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明礼诚信"已成为人所关注的社会道德规范,同时也被视为企业和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利从诚中来,誉从信中生"。以诚为本,善待消费者,时刻为客户着想,就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并最终得到丰厚的回报。
在许多人眼里,个体户眼睛盯的就是钱,但孟宪峰却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谈起生意经,孟宪峰有自己的诀窍:"和气生财讲真诚,质量第一讲信誉,收费合理讲协商。""诚信、明礼,话说在前值钱;能修的鞋,讲清怎么修,用什么材料;协商收费,共同定价,达成共识;再精心修理,让客人省钱,多得实惠。这样能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能修的,向客人说明,别让人家花冤枉钱。要善于和客户感情交流心灵沟通。"日积月累,和客户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这生意场上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有金子银子都重要。
2000年春天,一位家住东里小区脚有残疾的妇女,推车来到孟宪峰的修鞋摊前,她不好意思似的低声说:"师傅,您能帮我把这鞋修修吗?"孟宪峰忙接过鞋,又看看这位女同志残疾的脚,沉吟了片刻,说:"能修,不过您得多等会儿。" 孟宪峰又仔细观察了她特殊的脚型,并提出了鞋里外加高的方法和收费价格。那位女同志听了点头说:"行,行,只要穿着合适,给多少钱都行。"只见孟宪峰手脚麻利,左量右比,下料,粘、缝、钉,把鞋里垫高4公分,鞋外底垫高6公分,使她穿上修好的鞋后鞋底平坦感到舒服……孟宪峰将修好的皮鞋递到那位女同志手中说:"您先穿着试试,不合脚再给您修。"那位女同志穿上鞋来回走了几圈后,满脸堆笑说:"我活了30多年,还是第一次穿上这样称心的鞋,真是太谢谢您啦。"
一个月后,还是这位残疾女同志,又来到孟宪峰修鞋摊前,恳求说:"上次您给我修的鞋穿着特舒服。我听说您原来在皮鞋厂工作,您能帮我做一双特型新皮鞋吗?"孟宪峰稍加思索后说:"行!您再给我拿双您穿过的旧鞋作参照,两个礼拜后您来取活儿吧。"
说实在的,这种特型鞋难做。从皮鞋的设计、选料、画帮、粘帮、扣底及搓面、喷亮,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特别是没有专用工具,鞋楦必须依照脚型反复用木锉打磨,鞋楦的弧度、翘度还必须与残疾的脚型相一致才行。白天孟宪峰要起早贪黑照常到城里修鞋,晚上回家后加班加点才能为那位女同志做新皮鞋。两周以后,孟宪峰将一双崭新的皮鞋交到那位残疾女同志手上说:"您穿上试试,不行咱再改。"那位女同志穿后激动地连声说:"谢谢!谢谢!以后我穿的皮鞋就在您这儿定做啦。"孟宪峰边回答边叮嘱:"行,欢迎您再来做鞋。您新做的鞋穿过20天后,请拿我这儿再给您调整一下,您穿着会更舒服些。"
像这样真诚为特型脚服务的实例还有不少。2001年,一位家住通州北苑西杨庄村的60多岁的老大妈,听街坊说孟宪峰人好活儿好,就特意打"面的"找孟宪峰为她定做一双新鞋。家住果园环岛居民小区脚有残疾的一位姑娘,坐三轮车专程到孟宪峰修鞋摊一次定做两双特型新皮鞋。
孟宪峰常说:"这奖那奖,不如群众夸奖;这杯那杯,不如群众口碑。"在去年采访中,有一位57岁家住通州南关的三轮车工人罗凤光,还讲了他五年前亲历的一件感人事:
我和孟宪峰真是有缘分。1996年入冬前,我为了活动身体,找乐儿安度晚年,就花钱买零件,自己动手攒了一辆人力三轮车。为此我自行设计了帆布车棚,并画好要砸粘扣的白线,我找到孟宪峰的修鞋摊问砸一个粘扣多少钱,他说每个1元,按您画的要求得砸8个。我当时就想,在别处砸每个至少要收1.5元,给我第一印象这师傅不黑。孟宪峰按我的要求,很快将车棚粘扣砸好,我高兴地拿回家中往车上一试,却装不上。
第二天我又找到孟宪峰说:"师傅,对不起,昨天回家一装不行。""怎么啦?"孟宪峰说,"我可是按您画的线印儿砸的。"我急忙说:"这事不怪您,全怪我没画对,您看怎么办?""那就拆吧!明天您把三轮车推来,我再给您看看。"第三天我如约到达,只见孟宪峰边看边量,边用粉笔画上记号,然后二话没说,很快将原粘扣拆掉又重新按新线点砸好。经当场安装,不偏不斜正合适。我当时心悦诚服。我叫人砸了拆,拆了砸,再多给点工钱也是应该的。我对孟师傅说:"我再多给您几块钱吧?"可孟师傅说什么也不肯收,他说:"得了吧,得了吧,你蹬三轮挣点钱也不容易。"通过这件小事,给我的直觉是孟宪峰为人正直,收费合理,不挣黑心钱,而且这人特聪明、活儿好。
王质树--这位煤建公司的下岗工人讲述的一件事更令人感动。他在年已五十有四,下岗后再就业无门的情况下,见报纸和电视里有孟宪峰一等功臣做修鞋匠的事迹,就想到他这儿来试试,请孟宪峰收他作徒弟。孟宪峰不但痛快地接收了他,表示毫无保留地教他技术,还语重心长地教他如何做人:"要做堂堂正正的好人,要诚实守信做清清白白的老实人……"王质树满口答应并严格按师傅的要求去做。现在,王质树的修鞋技艺已经很不一般了,他在区煤建公司北侧市场内,挂起了修鞋个体户的招牌,走上了自立、自强、自尊的光彩道路。
  孟宪峰恪守职业道德,尊重人、理解人,用诚实的劳动去温暖人,用真挚的爱心去帮助人。他的事业是真正的光彩事业。 五

1996年春,通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联手加快北京通州卫星城规划建设综合治理的行动步伐;进一步推进通州城市化管理总体水平。在强调全面总结新华大街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再继续抓好县政府提出的下一步通州卫星城"一横三竖"重点大街的综合整治目标的完成。"一横"是指新华大街(北苑车站到东关大桥段);"三竖"一是新华南北街(北关环岛到果园环岛),二是南北通惠路大街(八里桥市场到复兴庄北口),三是车站路大街(商业街南口到东里街北口)。以上主要大街要加大治理脏、乱、差的执法力度,取消马路市场,拆除违章建筑,规范新建市场,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优二兴三"、"退路进厅、还路于民"的城市综合治理新方略。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取缔马路市场与建设规范新市场相结合,特别要加强做好管理输导工作,"先挖渠后放水",有序进行综合整治。
"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是各级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
回顾通州马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它历史的原因,也有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特性。它的形成与发展曾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活跃城乡市场、繁荣首都经济、方便百姓生活、扩大解决安置社会劳动就业和增加国家、地方税收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卫星城总体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曾一度活跃在城区的马路市场也将被各类专业、规范的新市场所替代,这是大势所趋。
商场如战场,在车站路马路市场内修鞋的个体户孟宪峰,刚刚享受首战告捷的一点快乐,他十分珍惜良好信誉和真诚劳动赢得的消费群体的刚刚形成,现在让他转移还真有点舍不得。离开中国银行南侧这块风水宝地--他的修鞋生计前途未卜。但曾当过军人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孟宪峰,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转移到中仓小区南门外的顺城街市场重新摆摊修鞋。
  好人一生多磨难,行船偏遇顶头风。
1999年底,孟宪峰的父亲因身患癌症病情恶化而四次住院,最终抢救无效与世长辞。母亲也因高血压、心脏病突发而住院医治,虽病情有所好转,但回家后高压氧气瓶和急救药却不离身边。孟宪峰女儿孟爽在朝阳区读高三,儿子孟庆贺在通州中山街小学读五年级,两个孩子的学杂费逐年提高。爱人周淑清虽然平时省吃俭用并耕种2亩半口粮地和半亩菜园,可忙了一年到头,也挣不下几个钱。全家老小经济来源主要靠孟宪峰每月修鞋所挣的500--600元。
由于近几个月经常回家照顾老人,还有就是他所在的马路市场几次清理整顿,变换了摊位地点,客流量明显减少,有时一天才挣10元钱,连平时每月交纳工商管理费50元和国家税费60元都困难了。无奈之下,孟宪峰才找到通州区(1997年县改区)工商分局新华工商所、私个协分会,详细汇报了个人的实际困难,并书面申请减缓每月上缴的110元税费。
作为私营企业、个体户经营者的娘家人--区工商分局、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对孟宪峰所提出的申请和要求十分重视,很快派人实地调查了解。从中得知孟宪峰家现在还欠外债6400元,另外,他们还发现了新的情况--鲜为人知的情况--历史的令人感动的一幕。
……一张没有贴在墙上,压在柜橱抽屉里,虽经二十年时光但上面依然鲜红的立功奖状。孟宪峰同志是一等功臣?!通州全区几十年来上万名复退军人中惟一的一等功臣!英雄的事迹感天撼地,英雄的经历曲折漫长,一个为人民满腔热情无私奉献的英雄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面对滚滚红尘浮躁风靡的大千世界的他却甘于寂寞。特别是谋生路上当修鞋匠后,他以热情的服务、良好的信誉,为居民排忧解难,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这令每一个人感动,也令那些私欲膨胀、甚至贪污受贿、大发不义之财的人们汗颜!
人们从内心敬重这位当年的一等功臣、身边的活雷锋、生活困难但精神高尚的修鞋匠。区工商分局、区个协领导为宣传典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派人进一步深入跟踪采访孟宪峰,并以实际行动解决他的困难。在通州工商分局、区私个协会2000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的"党员连民心,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中,将孟宪峰列入特困个体户。区工商分局、区私个协会及基层分会的领导还于2000年元月"新春大拜年"活动中,到孟宪峰家拜年,并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北京经济报》(非公经济周刊)于2000年元月31日刊发了消息,同年4月24日又以《特困雷锋--孟宪峰》讲述自己的故事为题,简要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
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原会长张石城同志得知孟宪峰先进事迹后,特意冒酷暑到孟宪峰摊位慰问,他一下车就急步上前紧握孟宪峰双手说:"你是人民的功臣,是新时期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是首都精神文明的热情传播者,是全市百万私企、个体会员学习的榜样。"区工商分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光祥和区私个协会长高峰亦陪同,给孟宪峰及全家拜年。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能光为钱活着,要体现人与人和谐友爱的关系。
孟宪峰,自从1996年在中仓小区设点修鞋以来,不但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精湛的手艺树立起高尚的职业道德风范,还在承受巨大生活压力的同时,学习雷锋为小区居民做了大量好事。孟宪峰说:"我虽然不是小区居民,但我在小区摆摊就是小区的一分子,我也要以自己的行动,为小区的文明建设出力!"

Copyright © 1999 - 2001 www.BJWMB.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E-Mail client application:webmaster@bjwmb.gov.cn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66517913 / 66510202 / 66510303
网站主办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制作与技术支持:北京正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68号北京青年宫3层 邮政编码:1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