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司法救助新规定 新华社记者对话高法负责人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 | 财经 | 体育 | 台湾 | 法治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IT | 文娱 | 论坛 | 视频 | 招聘
滚动新闻>> ·萨达姆在美军监狱独自一人看选举新总统录像 07/04 09:35  ·几内亚比绍总理高度评价中国援助项目 07/04 09:35  ·若法对欧洲宪法说“不” 荷兰可能取消公民公投 07/04 09:34  ·埃及司法部核定近半数公民有权参加选举 07/04 09:34  ·留交会对“小海归”关起大门起争议 07/04 09:32  ·银行系基金启航能掀几多浪? 混业经营大门洞开 07/04 09:31  
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在线 >> 高法

五问司法救助新规定 新华社记者对话高法负责人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4月07日 08:29:5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6日电 (新华社记者 田雨最高人民法院4月6日公布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这是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7月出台的“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为什么要对5年前的司法救助规定进行修订?新规定作了那些调整?老百姓又能从新规定中得到什么样的“实惠”?新华社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     

    修订缘故:困难群体构成出现新变化    

    在谈到此次修订司法救助规定的原因时,这位负责人说,200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郑重承诺:“要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经济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那些有冤情而得不到伸张的群众打得赢官司”,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同。为实现这个承诺,最高人民法院于同年7月颁布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

    “这一制度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一大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通过司法救助方式,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位负责人说,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经济确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关注和处理好涉及这一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和稳定,事关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的大局。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这些经济上确有困难的群体,其合法权益往往更容易受到侵害,也更需要司法方面的救助。为了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在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法院组织专门人员,对2000年颁布的司法救助规定进行了修订。    

    救助范围明显扩大

    司法救助新规定对原规定所列救助范围做了明显的调整与扩大。这位负责人对新规定中的几处重点调整作了说明。

    他表示,近几年各地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侵犯职工合法权益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因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买断工龄等),拖欠经济补偿金等引发纠纷的问题比较突出,故将原规定中“当事人追索养老金、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而生活确实困难的”,修改为“追索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的”。此外,因目前养老金已归入社会保险金范畴,因此,取消了原规定中的“养老金”。

    新规定增加了“产品质量事故”的内容,这是考虑到近几年假冒伪劣产品包括食品、药品、家电、农用机械等经常造成伤害事故,导致消费者中毒、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纠纷案件增多,将此类诉讼当事人列入司法救助范围,有利于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新规定增加了“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城镇或农村,一些群众虽生活在“低保线”以上,但由于患有严重疾病,致使本人及其家庭陷入贫困,应将其列入司法救助范围。

    此外,新规定增加了“社会救助站、特殊教育机构”等内容。其中,“社会救助站”是在原收容遣送站撤销后成立的社会救助机构;“特殊教育机构”主要指聋哑学校、盲人学校等单位。将上述专门提供社会救助的公益机构列入司法救助的范围,有助于其合法权利的保护。

    近几年来,因见义勇为致伤或牺牲后,本人及其家庭经济困难的现象时常发生,向受益人追索必要的赔偿或补偿十分困难。因此,规定修改时,将见义勇为或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致伤、致残或牺牲的本人及其近亲属追索赔偿或经济补偿的诉讼,列入司法救助范围,有利于彰显社会正义,弘扬正气。

    考虑到目前全国进城务工人员较多,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知识欠缺等原因,往往被雇主拖欠工资或因伤致残得不到赔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规定修改时将这类人员列为司法救助对象。    

    新规定善待“经济最为困难社会群体”    

    记者注意到,司法救助新规定第六条规定:“符合本规定第三条第二项、第九项规定情形的,应免交诉讼费用”。这是否指只要是符合第三条第二项、第九项规定情形的当事人如果申请了司法救助,即便败诉了也免交诉讼费?

    这位负责人明确回答:是这样的。他进一步解释说,新规定的“第三条第二项、第九项”确定的救助对象为“孤寡老人、孤儿、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领取失业保险金,无其他收入的人”,他们是当前经济最为困难的社会群体,需要司法的特别救助。能否帮助这些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公正性,而且也关系到维护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新规定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对方当事人胜诉的,可视申请司法救助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决定其减交、免交诉讼费用。决定减交诉讼费用的,减交比例不得低于30%。符合本规定第三条第二项、第九项规定情形的,应免交诉讼费用。”     

    简化程序、加大力度、方便群众:三大修改体现便民利民    

    这位负责人介绍,司法救助新规定除了明显扩大司法救助的范围外,还在其他三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一是加大了司法救助力度,明确规定缓交诉讼费用的对象。新增的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司法救助的请求,经审查符合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的,立案时应准许当事人缓交诉讼费用。”考虑到凡是符合申请司法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均为经济上确有困难的,需要司法的特别保护,不能因为交不起诉讼费影响他们行使诉讼权利,新增加了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了缓交诉讼费的范围。

    二是进一步完善和简化了司法救助的审批程序。原规定中,对当事人司法救助的请求,由负责受理该案的审判人员提出意见,经庭长审核同意后,报主管副院长审批。数额较大的,报院长审批。实践表明,如果此类案件都要经院长审批,环节过于繁复,不方便群众诉讼。因此,新规定将原有审批程序修改为:对当事人请求缓交诉讼费用的,由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或合议庭提出意见,报庭长审批;对当事人请求减交、免交诉讼费用的,由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或合议庭提出意见,经庭长审核同意后,报院长审批。

    三是相对明确了提供经济困难证明和标准的部门。根据民政部的建议,将原规定中“应当提供本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的证明”,修改为“应当提供本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当地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规定的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的证明”。    

    概念重新阐述:是否确有困难不再由当事人举证    

    2000年的司法救助规定明确:“本规定所称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

    新规定对“司法救助”概念进行重新了阐述。这位负责人解释说,原规定中有关司法救助的定义,强调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而在司法实践中,申请司法救助的当事人往往由于经济条件、法律知识以及文化水平的欠缺等原因,对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往往难以充分举证。审查当事人的经济条件,确认当事人经济状况是否确有困难,指导和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是设立司法救助制度的主要用意,也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将原规定中司法救助的定义修改为:本规定所称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完)

    最高法院出台新规定扩大司法救助范围 明确14种情形可申请缓减免交诉讼费    

    新华网北京4月6日电(记者田雨)为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要求,确保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能够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打得起官司”,最高人民法院6日公布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自即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对该院2000年7月公布的“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进行修订。新规定扩大了司法救助的范围,明确当事人符合下列14种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孤寡老人、孤儿和农村“五保户”;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追索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的;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伤人,请求赔偿的;因见义勇为或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致使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伤,本人或者近亲属请求赔偿或经济补偿的;进城务工人员追索劳动报酬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请求赔偿的;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济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无其他收入的;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社会救济,或者家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起诉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农民履行义务的;正在接受有关部门法律援助的;当事人为社会福利机构、敬老院、优抚医院、精神病院、SOS儿童村、社会救助站、特殊教育机构等社会公共福利单位的;其他情形确实需要司法救助的。

    新规定简化了司法救助审批程序,对当事人请求缓交诉讼费的,由审判人员或合议庭报审判庭庭长审批即可。减交或免交的审批程序也相应简化。按照新规定,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提供司法救助的,应在起诉或上诉时提交书面申请和足以证明其确有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其中因生活困难或者追索基本生活费用申请司法救助的,应当提供本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当地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规定的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的证明。

    新规定强调,当事人骗取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补交诉讼费用;拒不补交的,以妨害诉讼行为论处。

    据了解,近5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缓、减、免交诉讼费案件108万件,涉及金额53亿元,使一大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通过司法救助的方式,依法行使了诉讼权利,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完)


(责任编辑:马娟)
  相关新闻/图片:
· 最高法院:14种情形可申请缓减免交诉讼费
· 最高法9项措施加强制度反腐 建“四不为”机制
· 最高法要求加强法院保密工作 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 肖扬:最高法院制定司法解释要征求特邀咨询员意见
· 广东判处7万多罪犯 “减刑假释”实施细则将出台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请注意: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频道精选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管理协调部 电话:010--63073424
新 华 网 检 索
要闻
- 专题温家宝出席亚洲外长会议:中国永不称霸
- 住房公积金新政策开始执行 务工者也可申请
- 驻阿富汗美军遭伤亡最惨重坠机 16人死
- 卫生部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胎盘
- 湖北杀妻冤案13日重审 佘祥林请赵忠祥律师
- 韩国怒斥:日本隐瞒历史真相将成亚洲公敌
· 清华哈佛"全球化时代重
  组"热招
最新图片

抗议捕杀格陵兰海豹[组图]
新华导读
[房产]谎言与传言制造房价疯涨神话 农民也可申请公积金
[科技]爱因斯坦 绯闻中的天才 如何为太阳系外行星拍照
[焦点]海南大旱警示 开金矿就像在赌博 皋兰采金狂潮调查
[国际]阿卡耶夫太太非等闲之辈 摩纳哥王储奉旨娶美女?
[学校]暗访:大学校旁的算命生意 女大学生上网搜索什么?
[生活]男人春天该如何进补组图 吃葡萄最好别吐葡萄皮

新华论坛
- 日教材愚弄了谁的历史谁的未来?
- 爱因信仰而璀璨 6日留言精粹
- 600元聘本科生是一种现实?
- 秀美山川是谁家花园?
- 瞬间定格 令人窒息的宁静之美
- 七月的无奈,我们尽量不要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