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顺应二十一世纪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一个创举。自1984年以来,研究生利用暑期赴基层企事业单位进行的科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17个年头。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参与实践、增长才干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科技素质与科技意识的提高做出了较大贡献。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北京市平谷县经过六年的实践证明,它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和深化发展问题上的局限性。在组织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的运行机制如何,反映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经过17年的实践,研究生院逐步制定完善了《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暂行规定》、《暑期社会实践研究生注意事项》、《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先进小分队评选意见》、《研究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须知》等一系列文件,社会实践基地也制定了相应的组织管理、奖励等措施。这些文件和措施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和实践接收单位在课题、管理、运行程序等作出了全面规定,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系统。在组织建设方面,研究生院与各基地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参加各基地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组成小分队,各基地明确了挂靠单位,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系统。通过组织管理系统的完善,使社会实践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发展。为了顺应二十一世纪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社会实践活动应不断的完善、探索、创新,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使其更具生命力,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做出我们的贡献。
一、组织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领导系统脱节,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质量。
研究生院与基地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这些机构在社会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某些脱节的现象。如基地的领导小组组长由地区的党委和政府主管领导兼任,相关的部委办局为成员,这个组织对本地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组织领导功能,制订政策措施、工作目标、协调管理等。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运行,由研究生院与该地区的挂靠单位直接沟通,在工作中双方都越过了地区领导小组,而忽视了该组织的作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该地区的政府行为,是地区整体性的工作,对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进程,社会实践活动应站在全局性的高度进行安排布暑,一些重大的决策,政策制定等重大问题,应在两个领导小组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挂靠单位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划、工作安排、工作计划、总结向领导小组进行汇报,由于领导工作变动,领导者都不知道自己是组长,领导小组很难发挥出领导作用。挂靠单位一般是地区的部委办局等职能部门,负责某个方面的职能性工作,安排整体性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这方面的领导能力,工作力度不够。总之,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系统,在基地领导小组这个环节上,存在着脱节现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挂靠单位缺少工作力度和领导能力,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管理力度不够,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管理工作薄弱,力度不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管理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措施不系统、不规范。目前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某些方面做了规定,而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级组织权利、职责、义务规定的不系统、不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运转不顺畅。第二,对参加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管理上有些力不从心。研究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表现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暑期实践活动各基地研究生组织了小分队,分散到各企事业单位,研究生自己管理自己,他们在基地的表现如何,研究生院只能凭各基地的鉴定和研究生写的工作总结,研究生院很难了解到他们的真实表现。课题完成的质量如何,检查的依据和手段也就是看看总结。挂靠单位对研究生的管理,职责上不清,研究生分散到各企事业单位,挂靠单位对他们的管理也鞭长莫及。小分队只是个组织形式,很难发挥管理作用。基地企事业单位是事实上的管理主体,这种供需关系,也难以发挥管理作用,在研究生素质比较高、责任心比较强的条件下,管理上不是主要矛盾,反之也就无能为力了,对研究生的鉴定,这些单位只有好话多说,鉴定上反映的情况,并不完全是研究生的真实表现。
3、课题管理不适应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由挂靠单位向企事业单位征集课题,并进行初选,上报研究生院,研究生院进行第二次筛选,然后张榜公布或上网,由研究生进行选择。这种课题管理模式,强调了研究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基地与基地企事业单位的主导作用,双向选择实为研究生单向选择。参加实践活动的研究生和基地企事业单位是这个活动的两个主体,发挥两个主体作用是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目前课题管理办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课题连续性差,重复选题,重复研究,耗时,浪费资金,课题失去时效性。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课题,而这些课题一般工作量大,难度高,耗时长,一个年度很难解决,第二年再审报,研究生选择不上,这个课题就以失败告终,选择上了还需从头再来,形成重复研究,课题很难解决,即使解决了,也失去了实效性,同时也挫伤了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造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企事业单位有情绪,不稳定,认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4、单纯的实践活动存在着局限性。
实践活动以研究生为主体,利用暑期4周时间,解决一些临时性的课题,选择课题的难度很大。课题选择小了,企事业的技术人员或本地区的技术人员就能解决。课题选择大了,研究生又不具备解决的能力。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它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制约企事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产品升级换代、新产品开发等制约企业效益增长的课题。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又是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解决的,供需关系产生了矛盾。
二、加强和改进组织管理工作的几点设想。
组织管理工作的质量高低,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健康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基地工作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研究生院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地进行改进,使社会实践活动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下面就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些想法提出几点建议。
1、发挥组织系统中两个领导小组这个关键环节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组织是保证,一个高效运行的组织领导系统,是社会实践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清华大学和基地两个领导小组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核心,它们领导着社会实践活动,把握着基地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清华大学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应发挥最高领导职能的作用,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应研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组织系统中各环节的权利、职责和义务,发挥组织系统中各环节的作用,使组织系统协调运转。二是加强对各基地领导小组的联系,工作上给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计划,基地发展方向等重大工作布署和政策制定应直接沟通,经常保持工作上的联系,使基地领导小组真正发挥作用。三是认真研究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点问题,实实在在地为基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增加效益。基地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对基地工作具有领导能力,作用发挥得如何对基地工作产生着质的影响。基地领导小组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领导职能。一是研究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点问题,使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研究解决基地发展方向问题,社会实践活动重点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使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三是对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起领导作用。
2、管理工作需加强和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是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组织运行的,通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共建基地40多个,分散在全国各地,建立高效的、有序的、系统的、规范的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管理措施上应规范化、系统化,组织系统的各环节职责应明确,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应具体,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管理的内容应规范,使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效的、有序的运行。
二是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组织系统从上到下,有哪些相关组织、负责人、职责、组织功能应有个透明度,便于工作联系和工作监督。管理系统各类文件、管理办法、奖励措施等应下发到各基地,使各基地全面了解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和加强管理工作。
三是改善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的管理。目前研究生在课题研究,基地的工作情况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对清华大学的形象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如何管理是个难题。建议:第一,明确管理责任人,基地分布在全国各地,研究生院在具体管理上有些鞭长莫及,由基地的挂靠单位负责管理工作,明确管理权限和管理内容,对研究生在基地工作期间实施全面考核,考核结果反馈研究生院。第二,制定管理考核内容和办法。研究生院统一制定管理内容和考核办法,管理考核内容应包括: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出勤天数、政治和工作表现、业务工作能力等内容。同时籍此制订严格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由基地企业负责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初评,挂靠单位进行最后评价,考核表应增加挂靠单位评议栏。第三,严格考核结果的使用。在对考核结果实施奖励以外,也应实施必要的惩罚措施,在学分或必修课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实施意见。
3、关于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的世纪我们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大专院校将是这个挑战的主体,目前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顺应知识经济发展所进行的一种偿试。实践证明,它在育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方面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有力的促进了经济与技术的结合。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不断的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现形式,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育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研究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国情,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社会实践活动在体现育人功能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层次、上水平,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将流于形式,失去社会实践活动向前发展的基础,为此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第一创建经济实体。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清华大学对基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产品、技术情况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与基地企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把实践基地转化为产业合作基地的条件已日趋成熟,建立产业合作基地是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使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校地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经济实体再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为研究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更为广阔的舞台,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合作方式,清华大学可以技术入股或技术合作等形式。运作方式,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形成育人与产业化结合,技术与资本对接,成为育人与技术产业化基地。
第二基地具体化。目前建立的基地是针对某个地、市、县行政区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企业很不稳定,有价值的课题很难解决,解决了也很难实施,工作很难取得实效。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系级基地,将企业基地化,某个系以企业基地为核心,发挥辐射作用。基地具体化利于创建经济实体,利于为企业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易于取得实效,取信于民。
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并不断创新,推进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
2001年10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