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棉纺色织行业信息化建设,大力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棉纺、色织行业协会理事长 徐文英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棉纺色织工业是纺织工业中的基础性行业,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进入后配额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深刻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探索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跨越性发展,由棉纺织大国向棉纺织强国转变意义重大。
一、我国棉纺色织工业现状
我国棉纺织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工业体系,在我国纺织工业乃至世界棉纺织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特点是:
(一)棉纺织业是基础性行业;其纤维加工量占全国纺织纤维加工量的60%左右, 2003年棉纱产量达到983万吨,增长15.72%,布产量374亿米,增长16.35%。今年1—9月棉纱生产达到783.19万吨,增长15.7%,布产量209.78亿米,增长16.1%。生产能力、生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并为针织、印染、家纺、服装等行业提供了大量适合各种需求的纱布产品;
(二)棉纺织工业是重要出口行业;2003年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出口创汇271.7亿美元,同比增长25.59%,占全部纺织服装出口创汇的33.73%;其中棉纺织品107.8亿美元,增长28.9%。今年1—9月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出口230.88亿美元,增长15.5%。
(三)棉纺织工业是高就业的行业;
2003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230万人,占全部纺织职工的26.5%左右,提供了大量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同时还涉及到上游棉花生产1亿棉农的经济利益;
(四)棉纺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03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2808.5亿元,同比增长了27.4%,占全部纺织工业的22.8%。利润总额71.63亿元,同比增长27.22%,占全国纺织的15.8 %,各项经济指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今年1—9月,在克服棉花价格大起大落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后,利润实现54.2亿元,增长13.5%。
(五)棉纺织工业2000年以来生产技术水平有较快提升,企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2003年底预计清梳联可供2200万锭,无卷化率达到37%,自动络筒机可配套近3000 万锭,无结纱比重可达52%左右,无梭织机占织机总数是24.08%左右,无梭布比重达41%左右,平均纱支从21支提高到32支,都有很大提高。2003年底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由压锭前的71.4%下降到目前的14.5%以内;棉纺生产力布局向沿海集中、向民营企业集中、向产棉区集中。
(六)棉纺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水平仍较低
近几年棉纺织产业发展很快,但由于棉纺织业基数大,改造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只能依靠企业缓慢积累和银行贷款对生产线逐步改造,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2003年棉纺生产能力约为气流纺(含喷气纺)为100万头,环锭细纱机5942万锭。其中90年代设备约2890万锭,80年代设备约2587万锭,70年代设备仍有464.7万锭,分别占总锭数的48.6%、43.5%、7.8%。配套清梳联占37%以上,但低于国外50%的占有率,2003年精梳纱比重仅22.7%,国外已达50%以上,自动络筒机可配套50%细纱机,而国外高达90-100%,无梭织机占有率只有24%,国外可达80-90%。与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比较,技术装备水平仍较低,致使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用人较多。我国棉纺万锭用工平均200人以上,而国外万锭用工60人,高水平可达30人,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
2、产品单一、品种、质量不能符合市场需求
我国棉纺产品主要以纯棉、T/C混纺及涤纶化纤短纤纯纺纱为主。2003年,特细纱生产25.2万吨仅占2.5% ,精梳纱145万吨只占22.7%;多种纤维不同配比混纺纱少、功能性、保健性纱少,品种单一;织造方面各种纱线交并、交织各种组织变化和各类大小提花产品比重小,纱布与发达国家比技术含量低,不能完全满足高档次市场需要,因此每年要进口一定数量的纱线及机织物,以弥补产品自给不足,2003年仅进口纱线达71.5万吨,其中高档精梳纱达40万吨,今年1--9月进口棉纱54万吨,增长8.7%。
3、未建立起面向国际市场的反应机制
国际上广泛采用“哑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产品开发、设计与市场营销两头人员超过生产线人员,而我国还未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快速反应机制,信息基础工作也薄弱。
二、推进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
(一)当前产业政策投资重点应当是产业升级
我国棉纺织技术装备数量很大,但是水平还不高,落后技术装备仍有相当大的比重,从而产品水平低,生产效率低,所以在棉纺织技术改造规划中,提出以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棉纺织工业,以“三无一精”(无卷化、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在信息化方面,特别要提高棉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水平,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以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替代棉纺织技术传统技术装备,从而提高产品水平,劳动生产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棉纺织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确有局部地区盲目投资的现象,但发展的主流是产业升级,在由棉纺织大国向棉纺织强国迈进。投资主要集中于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加先进的技术装备,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目的是提高竞争力,顺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的需求。仅以2003年为例,全年棉纺织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5.76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占70%。今年1—8月纺织固定资产投资659.7亿元,增长29.5%,其中棉纺色织投资188.7亿元,增长30%。可以看出,投资力度在加大,技术进步在加快,行业的发展后劲在增强,这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促进我国棉纺织先进生产力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给发展中国家棉纺织工业带来机遇。在全球化科技革命加快的条件下,这个转折不是简单地使一个传统产业从一个发展国家退出,而是按各国生产水平重新改变跨国分工,对于我国来说,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其概念并不局限于棉纺生产能力的发展,是把发达国家保持着的传统产业高科技市场和名牌的垄断地位转移过来,发展我国棉纺织业的先进生产力,争夺技术最高点。
(三)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推动棉纺织工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上升期,目前我国人均纤维消耗量11kg,而发达国家欧盟约为22kg,美国约为39kg。可见,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内需市场将长期发挥着对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的拉动作用,棉纺织纤维加工量将有所增加。不断增长的内需,给棉纺织品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随着一些发达国家棉纺织业的退出和出口配额的逐步取消,我国的棉纺织品在提高质量、档次,增加品种的条件下,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认清形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国家“十五”期间的重要战略,棉纺行业推进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发展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检测与控制,提高工厂综合自动化水平;积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建立并有效运用企业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加快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中型企业要全部引入规范的财务管理软件,按照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要求,实现基础管理、研究与开发的信息化,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快速反应生产要求。重点企业要加快研究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做好资金、技术和人才准备。通过重点企业实施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发挥对企业研发链、生产制造链、供应链、客户链等支撑作用,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优化。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推行网上原材料的集中采购、网上定单等电子商务模式。
(一) 棉纺织行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棉纺织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棉纺织行业的生产模式一直以劳动密集为代表,这一情况很容易使人们在集中精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纺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1、 我国纺织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总体较低,多数企业停留在应用的初级阶段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1年对全国200多家重点纺织企业进行调查,其中已建立局域网并着手进行管理信息基础工作的 (建立部分OA系统,或简单的MIS系统)仅占16 %,即使在东部地区,也只能达到25 %;对于初步建成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ERP系统, 或CIMS系统)仅为3 %,东部地区随略高,也在5 %以下。据原国家经贸委2001年对全国100家重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上述两个数字在其他行业已分别达到97 %和65 %。就是在纺织、服装行业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其中棉纺行业的应用水平最低,刚刚达到8 % 和1.6 %。
这说明我国棉纺织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较低,多数企业还没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管理,这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已落后许多,如与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相比差距就更大。
现在企业一般都有计算机。但在应用上,多数企业都只能作简单的信息加工,如文字处理、表格处理、上网查询、电子邮件以及财务记账等。能够形成信息系统的很少,因此应用范围局限,效益不明显,多数企业停留在应用的初级阶段。
2、涌现出一批信息化管理先进企业
我国纺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尝试起步较早。大约在80年代初,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棉纺企业,开始探索应用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监控,并使用计算机管理原棉库、物料库,在生产上优化配棉,纪录产量,实施成本核算,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目前,一些棉纺色织企业已实现或基本实现了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的建设,个别企业的应用确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企业的特点是:管理水平高,创新意识强,敢于应用最新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通过先进的管理意识使企业获得丰硕的经济效益。例如广东溢达、山东德棉、山东鲁泰、江苏大生集团、潍坊四棉、安徽飞亚、无锡一棉、安徽华茂、江苏利泰、山东魏桥、深圳捷德、天津纺织集团等,这些企业多是全国知名企业。这一结果,给我们一个启示,棉纺行业能够用好信息技术,并通过信息技术完成对传统棉纺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当前信息化工作的主要问题
1、 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
棉纺企业信息化工作进展较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工作的意义不完全了解,对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当前很多企业仍停留在粗犷式的管理方法之中,在生产和销售上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由于当今市场多变,产品需求多样,如果对需求信息掌握不足,很容易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造成大量产品的库存积压,这不但影响了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更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恶性循环长此下去,必将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对市场、计划、生产、库存和销售的合理调配已成为当今企业升级改造的当务之急。
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通过信息化改变企业的落后管理面貌,通过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这将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2、 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多数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这方面的投资也很少。通过简单地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纺织企业用于信息建设的投入通常仅占新增资产投入的2 % 以下。这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相差较大,与国际同行业相比差距就更大。
3、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
纺织企业中从事信息建设的人员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东部纺织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山东等省IT人员占纺织企业员工的比例平均不到1%。即使是信息工作开展较好的企业,他们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或相应的专职机构,但信息人员的状况也很不稳定。另外,企业普遍缺乏引进和培养IT人才的措施和计划。
4、企业缺少适用的软件
适合于我国纺织企业、棉纺企业的管理软件目前还很少。国外的管理软件并不完全适合国内情况,这些软件或是没有实现本地化,或是实现本地化后技术已相当落后,因此成功的案例不多,况且其价格极为昂贵,企业难以接受;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真正能满足纺织行业需求的不多,而且实现用户化程度也不够。不少企业虽经过长期调研反复论证,却很难做出满意的决策。
5、 缺少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机构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及今后的运行,除自己必须拥有一支会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队伍外,还需要有懂棉纺生产管理的稳定信息服务机构的支持,他们负责企业信息系统的维护、扩充、升级、改造,以解决企业对信息系统使用的担心,以及信息系统难以及时适应企业运行模式变化的困扰。
(三) 发展规划及策略
1、强化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企业管理者要了解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义,感到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管理者认识到,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计划、生产、库存和销售等环节的运行情况,才能有效地进行合理的调配使企业获取最大的效益。
2、总体规划
棉纺色织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行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的建设方针。保证不同阶段实施的不同信息化内容能够构成有机的整体。行业的主管部门、协会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引导,使企业管理者真正了解信息化工作的意义。另外,在政策上应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
3、以ERP系统为核心
在信息化建设中ERP系统的建设为核心进行,ERP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SCM(供应链管理)也好,拓展电子商务也罢,其基础还是ERP,起跑线仍然是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集成。 具体目标是:2005年,棉纺色织企业“ERP”普及率达到2%,2010年达到8%-10%。
4、建设数据监控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信息化
在企业物流和信息流管理中,为数不少的企业数据一大堆,报表满天飞,数据不准确,部门互推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数据监控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信息化为信息化系统提供有效的数据源。一切用数据说话,真实反映和及时采集物流、生产、管理数据是信息系统成功应用的基本保证。
一是棉纺织企业应该结合技术更新改造,在吸收和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充分考虑生产设备的数据采集与传输问题,有利于生产监控系统的建立。二是与有关电子计数仪、测试仪的生产厂家合作,开放相关数据接口,使现有设备、试验仪器数据能导入、导出到企业信息化系统;三是在成品、原料仓库引入条形码管理系统,精细管理,尽量将成本核算划小到最小计量单位。
5、建立科学可靠的专业信息系统
棉纺织企业还可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和设备现状,建立织物结构设计系统、棉纺工艺参数优选系统、异性纤维自动检测清除系统、电子配棉系统、全自动电脑调浆系统等等。
6、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是首要问题,目前,棉纺织企业中从事信息建设的人员严重不足,多数企业没有相应的信息管理机构,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人才的建设,因此,信息化人才的建设问题必须引起企业领导者的足够重视,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培养或引进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才,在现有条件下,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各类信息化培训,只有这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有保障。
7、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化应用软件
目前虽然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很多,但针对棉纺织企业的专业化信息管理软件很少,只有北京中纺达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等极少数几个公司有相应的软件版本。开发适合我国棉纺企业的应用软件,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环节。几年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组织力量对棉纺织行业应用软件进行调研、开发、应用试点等工作,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今后将在此基础上做更多的工作,进一步推动棉纺色织专业化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8、扶植建立信息服务机构
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及今后的运行,除自己必须拥有一支会应用的技术队伍外,还需要有专门从事信息服务机构的支持。这样的服务机构应该懂棉纺、懂管理,能够长期提供稳定的服务。其主要的服务内容是负责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扩充、升级、改造、培训等,解决企业在应用信息系统中的后顾之忧。
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将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一起努力,通过组织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棉纺织优强企业,进行信息化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积极落实各项措施,促进棉纺行业的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要结合技术改造,加速棉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004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