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与文化”第四章·国宝离乱记之四 大江东去我西来
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编辑信箱
 


“抗战与文化”第四章·国宝离乱记之四 大江东去我西来


2005-09-05 09:58:03

0902B1801.jpg

0902B1801.jpg

0905B2001.jpg

0905B2001.jpg

  1938年6月6日,开封的迅速失陷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的抗战部署——如果日军乘此攻陷郑州,沿平汉铁路南下,那么抗战首都武汉就危在旦夕。
  为延迟武汉会战的时间,6月9日蒋介石以水代兵决堤花园口,并把这盆“污水”泼向日本——决堤后,蒋介石要求程潜做好对外宣传,说是敌机炸毁了黄河大堤。根据这一口径,11日上午9时,中央通讯社从郑州发出电讯,首次报道黄河大堤决口,称:“敌军于9日猛攻中牟附近我军阵地时,因我军左翼依据黄河坚强抵抗,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炸,将该处黄河堤坝轰毁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
  6月13日,国民政府在汉口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对此予以谴责:“狂暴军部竟以人力来帮助黄河为害,以淹没我前线士兵和战区的居民。这惨无人道的行为,真可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对日军方面的反驳予以回敬:“惯做欺骗宣传的日寇还不知忏悔,竟把决河毁堤的罪行嫁祸到我们身上。”至此,全世界更加坚信了日本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公然炸毁了黄河大堤。
  花园口决堤后,日寇改变战略部署,溯江进攻武汉。6月11日,日本海军当局通告驻汉口各国领事,称攻击武汉已经开始。6月13日,日军占领安庆——安庆作战拉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
  在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中,日军前后投入兵力达35万余众(是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中国参战部队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江西北部,纵横数千里,意在“守武汉而不战武汉”、“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日寇有生力量,把抗战推进到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24日,中国守军在完成战略意图后于日军三面包围下撤离武汉,会战结束。26日,武汉沦陷。
  在武汉会战的硝烟烽火中,1938年10月7日,河南国宝在包括两位省政府委员在内的5位押运员、5位宪兵、4位勤务人员的护持下乘三兴差船撤出汉口,逆江西来,16日晚运至宜昌。
  此时,自武汉退却的人流、物流一时阻滞于宜昌这一“三峡瓶颈”。宜昌扼守长江三峡之西陵峡口,而能闯三峡的轮船那时却仅有24艘,其中民生公司22艘轮船单艘船运载量只有200~600吨。自武汉乘大轮而来的乘客与货物,都必须在宜昌换乘能走三峡的大马力小船。
  是时,不只是河南古物滞留宜昌。华北、华东等沦陷后,中国军事工业与民族工业仅存的一点元气都从武汉再次播迁宜昌。如果它们不能顺利转移到大后方,那么支撑中国坚持抗战的这点元气将毁于一旦。
  前有三峡天险,后有日寇追兵,滞留于此的3万人、9万吨货物若正常运输,需时一年。而此时,偏长江枯水季节行将到来,到时那些大点儿的船又不能走——老天给宜昌大撤退的时间只有40天!
  更为严峻的是,第33集团军张自忠部正在汉水防线阻击日军,几十万出川抗战的军人及装备,亟待通过长江三峡奔赴战场……
  这近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加之“非军用品不接受”的禁令,此时此地,等待河南古物的是什么?它能撤往大后方重庆吗?
  蒋介石拨轮急迁河南古物
  河南古物自武汉安然脱身,实赖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对武汉会战的精准把握。
  1938年9月,在武汉会战还打得烽火连天时,程潜就向蒋介石请求轮船,将河南古物撤离武汉,运至重庆。
  这封河南省政府公函如下:
  派员押送古物至渝,并派王幼侨晋谒,希赐接见,指定安全地点储存,并饬军警保护,请查,赐复。
  安查本省古物,多系殷墟发掘得出,在文化上具有重要价值。兹为缜密保存起见。
  呈奉河南省政府主席 程潜蒋介石阅毕该函,很快有了下文——
  委员长蒋(在河南省档案馆存放的该文件中,“蒋”之后两个字的纸面被小刀整齐割掉,开着天窗)核准饬交通部拨轮运渝并饬尽一星期内运,等等因(用了两个“等”字,但还是不想说武汉不保?但从蒋介石指示“一星期内运”看,此时他已深知武汉行将失守,只是想给这批国宝尽量多的时间,以便安然从武汉脱身)
  奉此“那时,武汉的轮船都军管了,没有武汉保卫战的总指挥蒋介石的点头,想要个轮船,可以说比登天都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王全营研究员接着说,“只要一发生战事,封锁河道,军管船只,从古至今,没有任何改变。”
  正是由于程潜的运筹,河南古物在1938年10月7日驶离武汉——这时,距武汉沦陷还有半个多月,河南古物别武汉时,显得很悠然。而这时,“河南博物馆会计兼事务主任王容光押运本馆古物由汉至渝日记”写得也很轻松——
  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六日下午三时领船证,四时觅工人,七时启用驳船运古物一部分至招商局码头装三兴差船,至十二时完全入舱。
  十月七日晨清理各处手续,八时提取寄存花旗银行古物,雇工及驳船转运至招商局码头装三兴差船。十一时雇人力车十二个带公文箱及零星家具行李(看,家具都能带走,够悠然)等上船,下午三时始安置就绪(看,够稳健),五时开船。因马力不足,驳行甚迟,入夜停于江中(看,还能喘口气)。
  十月八日,礼拜六,在船次观两岸风景,甚佳。小岛三五成群,秀气毕露(看,心情很爽,也该,今天是中秋节呀)。
  十月九日……到岳阳给重庆王馆长发电报告到运地点,街市一游,窄小不平,充满一种雅而不甚清洁意味(看,还有情致评说这,够轻松)。
  十月十日晨乘船未开,登岸游岳阳楼。因受战事影响,盛况不能比昔矣。旋有警报,返船次,下午一时开船(看,坐卧不安就要来临)。
  …………
  10月13日下午船抵沙市。也许意识到时不我待,王容光与刘委员昌五(省教育厅随船押运人员)下船,并于次日凌晨4时转乘快轮,日夜兼程火速赶往宜昌。15日7时船抵宜昌,在湘江旅馆住下后,就立马“谒刘主任经扶”,目的无非是赶快船,把河南古物速运重庆,远离将要烧到宜昌的战火。
  “刘主任经扶,就是刘峙,他们拜见他是有道理的。刘峙自1930年10月起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936年1月1日起改任豫皖绥靖公署主任,但还是在开封办公,直至七七事变前夕。更重要的是,此时他是鄂湘川黔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区内所有武装力量都归他节制,对已被军管的船只,当然他有调度权。”王全营说。
  但刘峙似乎并不帮这个忙,王容光等“既而赴船舶管理所登记,彼云非军用品不接受……”
  10月16日一大早,王容光就致电王馆长,将无法拨船运物的情况相报。之后,到纽约番菜馆(西餐馆)订座,请刘峙的部下、边区公署李副长官、刘科长、吴副官等吃饭。晚6时,王容光到太古码头向已到宜昌的同伴报告两日来的交涉情况,返回后又去询问吴副官次日卸船的事宜。
  10月17日7时,王容光就赶到边署,请求吴副官帮忙划拨驳船雇工人的事。12时,小火轮挂带驳船,开始启运古物,到下午5点半运到了宜昌码头。6点半又到宴春楼请吴副官吃饭。晚11时,古物被完全运至寓所。10月18日、19日,他们如无头的苍蝇一样,在边署求爷爷告奶奶,但一无所获……
  小木船载国宝拟斗三峡惊涛
  “委座(蒋介石)令船舶所速拨船只。”10月19日下午,赵惜时、王容光等接到省教育厅鲁荡平厅长的转电。
  “行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已致驻宜船舶所……”10月20日,王馆长来信相告。
  事情是否就此有转机?
  但有关人员都未接到电令相答。
  “十月二十一日晨赴边署催船,仍无消息;十时赴鄂西招待所谒航政局王局长交涉民生公司船只,仍无希望。因宜昌船少货多故也。”
  “十月二十二日晨赴边署谒李处长,请其向民生公司致函交涉船只,时间尚无把握。”
  “十月二十三日接王馆长航快两封,内云张主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主任张群)向宜船舶所致电。当即持函向船舶所交涉,彼仍以未接到电答之,民生公司船只又无希望。似此情形,离宜之期尚无定也,殊深焦虑。”
  日记中,王容光的小楷本来写得端庄秀丽,但此处却陡然把“尚无定也,殊深焦虑”写成了狂草。
  “十月二十四日晨赴边署催船,民生公司无船而船舶所示复函非军用品不接受……”
  在这儿,王容光又把“非军用品”写成了狂草,此时他可能对军用品充满了情绪。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军用品又怎能不优先呢?
  就个案而言,河南古物当然很重要,但问题是,不把委座或张群主任的电件捏在手里,这个口子谁敢去开?
  10万难民、50万吨中国军事工业与民族工业的机械设备,都堆积在宜昌大街小巷,角角落落,难道人命不重要?难道中国仅存的这点抗战元气不重要?
  第33集团军张自忠部正在汉水阻击日军,几十万出川抗战的军人及装备,亟待通过三峡奔赴战场——日军正在疯狂地向宜昌推进,敌机不停地飞临宜昌轰炸,而此时,去保卫宜昌、保卫重庆,难道不重要?
  说实在,一直写他一大早起来就催魂似的要船、要船,我就有点受不了了,还好,领导们没对他发脾气,只是陈述着没船、没船,已经很够水平了。
  大敌当前,谁心里没一把火?但这时,中华民族隐忍与团结的精神都出来了,包括押运河南古物的王容光们,他们尽管岗位不同,但对自己的职守都彻骨忠诚!
  此路不通,再觅他途——10月24日,王容光请求王馆长催张群主任致电宜昌船舶运输司令部速拨船只,限期运输。
  在宜昌,王容光也没闲着。10月25日,他请求刘鸣梧先生再次向刘峙说情,“特别设法速运,以求速效。是晚,武汉吃紧。”
  看,多难!身在宜昌,这边望着重庆,盼张群电令速拨船只;那边盯着武汉,看蒋介石仗打得如何……
  “十月二十六日,武汉退出(退出时间实为24日,26日武汉沦陷)。除特区及租界外,所有军政各机关及大建筑物完全烧毁,其惨可想。馆物无船运出(宜昌),整日如坐针毡,殊为焦虑也。”
  10月27日,王馆长用航快把张群主任的函令邮至宜昌。
  “行营是最高军事当局直辖的办事机构,除蒋介石外,那就数张群的命令最具权威了。”王全营研究员说。
  一直借口不见张群电令,此时张群函令在手,该拨船了吧?
  但,王容光与刘委员一同持令到船舶所交涉时,“彼以无船答之。余以委座对此物之注意并说明此物占文化之位置为稀世之珍,彼似有难色:以文件答之;以工具缺乏为辞。”
  10月28日,王容光连谒运输司令部吴司令三次,均未谋面。10月29日,吴副官登门相告:刘峙主任已将河南古物列入夤板,但仍无把握运出宜昌。
  10月30日,在轮船无望的情况下,王容光主张用木船将河南古物运出宜昌,有的同伴表示反对。但“余以利害陈之”,最后形成决定:木船闯三峡。
  11月1日,王容光复函王馆长陈述木船运物的原因,并下江寻找木船,“如得相当坚固者即行装运。”11月2日上午,宜昌警报三次,下午2时王容光到边署谒见李处长,李决定拨木船一只。11月3日下午3时,王容光同边署张、吴二副官到江中看船(就是木船,也全被军管,须其拨发),决定次日凌晨把选好的木船划到宜昌码头。但11月4日一早,警报频发,到下午1时方才解除。之后,王容光与刘委员一起带着宪兵于下午3时将木船押至宜昌码头……
  三峡的惊涛骇浪千古不易,背负国之重器的木船,闯得了如狼似虎的三峡吗?
 
  • 上一篇文章: “抗战与文化”第四章·国宝离乱记之三 国宝寄居“国中之国”

  • 下一篇文章: 天赐神泉暖人间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最新5篇推荐文章
     
     相 关 文 章
    “东西交通锁钥,兵家必争之地”——崤函
    “抗战与文化”第四章·国宝离乱记之三 
    “抗战与文化”第四章·国宝离乱记之一 
     
               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    郑州市网络新闻管理中心
    电话:86-371-67186250 传真:86-371-67186250 电子邮件:zzwg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