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美同学会理事沈菊生访谈 [组图]

您的位置: 首页 > 海外华人 > 华人故事

中国欧美同学会理事沈菊生访谈 [组图]
www.XINHUANET.com  2004年12月14日 11:20:41  来源:国际在线
新 华 网 检 索
.海外华人导航.
华人图片 政策提示 华报摘要
华人动态 华人故事 海外创业
侨乡发展 海归热潮 华文教育

1955年在前苏联留学期间,与苏联同学在红场合影

    主持人:各位网友,各位听友,大家好,欢迎登陆“国际在线”网上访谈栏目《唐人街》,我是主持人张意。

    今天做客《唐人街》栏目的嘉宾是中国欧美同学会理事,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秘书长沈菊生先生。沈菊生先生将在这里和我、和网友、听友们一起回顾哪个特殊的年代,并为大家讲述他留学生涯。相信这将是和当代留学生活有极大反差的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

    主持人:沈老师,您好!

    沈菊生:您好!

    主持人:说到留学,我想中国留学生的历史经该是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派选大量学生出国留学,那时候的留学目的地呢基本上指向一个国家是前苏联。第二个发展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一九七八年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先生做出了扩大派选留学生的指示,在之后二十多年中,中国有近六十多万人出进海外,他们或公派或自费留学,留学的目的地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等逐级遍布全世界,可以说在这两代留学生身上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主持人:沈老师,您是五十年代的留学生,是不是先跟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

    沈菊生:好的,我叫沈菊生,我是1954年根据国家公派到苏联去学习的大学生,当时我们去的学生在五十年代据现在回忆一共是九千人,还有一千人是到东欧这些国家,当时我在上海外国语专修学校学习,是一年级的大学生,当时根据组织上推荐和我通过考试,我们一共有八个人,录取了三个人,所以在54年年末,我们就到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去报道,到留苏预备部去学习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加强俄语的培训。第二个是对出国人员的政治审查。

    主持人:沈老师,今年对您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因为今年是您留苏五十周年。

    沈菊生:是的,我是54年到苏联学习的。

    主持人:对,那时候您多大呢?

    沈菊生:那时候我二十一岁,因为在大学一年级选拔出去的。

    主持人:是在前苏联的那所学校呢?

    沈菊生:原来我在国内就学俄语,当时根据组织的需要改变了专业,到了苏联以后,是学铁路,开始在铁道运输经济学院,后来这个学校在我毕业的时候跟铁道运输工程学院合并了,所以59年我就在铁道运输工程学院毕业回国,在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当时一共选派到苏联的有九千人。

    沈菊生:当时,从52年开始吧,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到前苏联去学习的学生大概是九千人,当时到东欧国家去学习大概是一千人,所以一共加起来是一万人左右。

    主持人:对,我不知道象出国留学这样的事情,在五十年代,刚刚解放的新中国,您周围的人,比如家长、同事、朋友,还有长辈,他们是怎么看重这样的事情呢?

    沈菊生:当时,到国外留学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当有人被选拔要到国外留学,无论在学校、社会或者在家庭都是一种很光荣的事情。所以当时我们被选拔以后很多同学都非常羡慕。当时的选拔基本上都是靠领导来挑选,然后挑选以后在经过考试,如果合格的话,就能够保送出去留学,那么出去的时候条件是非常优越的,因为当时我们的生活水平都不高,所以出去的各种费用都是由国家来负担,我记得我们出去的时候,衣服、鞋各方面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提供的,我们走的时候这些用品都可以保存五年,我们每人两个箱子。

    主持人:那当时产品质量很高、质量不坏,吃喝拉撒都不要自己操心了,都不要花费了,您也说到了这是一个荣耀的事情,在去前苏联之前您学了多少年的俄语。

    沈菊生:我学了一年俄语,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学了一年的俄语,在当时该学校选拔的时候我就参加了考试,所以到了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的时候,我是编在34班,这个班俄文比较好,是由苏联专家直接教授。

    主持人:当时去之前呢?既然这么好的事情心里肯定也有很多的憧憬。

    沈菊生:是的,当时我们去了以后,因为比较年轻,首先感到苏联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学到先进技术、能够学习他们各方面的科学技术,感到这是非常好的事,所以有很大的愿望。

    主持人:我问一个细节,当时从中国出发去莫斯科要花多长时间呢?

    沈菊生:当时我们到苏联去只有火车,要通过满洲里,所以我们从北京一直经过边境站,到莫斯科一共要走七天七夜。

    主持人:七昼夜?

    沈菊生:路程要走七昼夜。

    主持人:火车上都是你们一起去的留学生。

    沈菊生:当时是我们铁路上跟苏联方面达成协议,我们留学生去的时候,派一程专列,整个列车都是留学生,一共是300人,所以我们一直这个形式去的,去的时候在沿途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学生,到每个车站都下来做操。

    主持人:啊!还做操?

    沈菊生:哈!哈!做作广播体操、有点象军式化,到苏联的每个大站也下来做操。在沿途当然也出一些事情,比如说,因为我们长期在国内生活,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在生活上也比较困难,火车在苏联在境内一共是六天六夜,基本上都是吃面包黄油,我们有好多同学都不习惯,所以在车上有些人不习惯吃这些东西,我们向车方反映是不是可以做点粥。

    主持人:那时候没有方便面?

    沈菊生:没有

    主持人:哈哈!

    沈菊生:只能做粥,我们本来想喝点粥吧!但是俄罗斯那边对我们非常友好,他们说:用清汤做不行给你们加点黄油,所以在生活方面,我们遇到了很多具体问题,但是我们很快就适应了。

    主持人:对,这也是一个很愉快的旅行。我相信沈老师在五十年代到前苏联的留学,应该说在当时,那是一个是留学生的黄金时代!就是在那个时代中国和苏联的交往非常多,因为那时候中国对苏联非常了解,提到苏联的很多事情,我们当时老百姓也都知道了,您去苏联之后觉得苏联了解我们吗?

    沈菊生:我们去了以后首先就要过三关:第一学习关;第二生活关;第三身体关。但是我们去了以后首先感觉到俄罗斯人特别热情,平时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基本上他们共青团组织专门指定学生,跟我们住在一起,专门帮助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笔记记不下来,他们把笔记弄好借给我们,我们能够复习,所以我们去了以后深深地感到俄罗斯的热情。第二,我们也感到俄罗斯各方面的生活福利确实比国内好,就是老百姓的供应,包括公费医疗制度,所以我们去了以后虽然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但是经过半年、一年情况慢慢就熟悉了,和他们能够打成一片。

    主持人:沈老师我们都听过很多老的苏联歌曲,比如有《红梅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都是关于爱情的歌曲,您哪时候二十多岁也是青春年少,我们可以想象沈老师您那时候也非常之帅啊!是一个非常帅的小伙子,您在留学当中有没有俄罗斯姑娘对您表示出好感呢?

    沈菊生:这个问题应该说:第一,我们的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第二个在思想品质各方面表现都是苏联人非常钦佩的,所以在这个条件下确实有很多苏联姑娘对我们中国的留学生表示好感,比如当时我们留学生管理处的主任李涛参赞曾经讲过,在列宁格勒市委宣传部的部长就曾经跟他讲,说你们中国的青年小伙子太棒了。我们很多苏联姑娘都爱上他们了,但是,在五四到五五年的时候,当时国家并不提倡中国留学生和苏联人谈恋爱,因此我们往往有这一条纪律,但是到五六年以后,慢慢纪律就开放了,到我毕业回来之后已经有个别的同学也跟苏联同学结合了,所以那时候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一是学习紧张,二是由于苏联人比较开朗,所以我们的业余生活也比较丰富,到暑假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去郊游,生活还是挺好的。

    主持人:那些苏联歌曲您都会唱吗?

    沈菊生:苏联歌曲象您刚才讲的《红梅花儿开》,那时候在留学生里面普遍都会唱。因为刚才你提到《红梅花儿开》的这首歌曲是俄罗斯电影《幸福的生活》里面的插曲。这首歌现在一直到目前我们五、六十年代出国留学的同学到现在为止,我们还经常愿意唱,而且它的旋律、内容我们感觉都很动人。

    主持人:那也是,可能跟您一样年龄的人,既使没有出过国的,但是那时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风尚了,都喜欢唱苏联歌曲。

    沈老师留学时学的专业是有关铁路的,回国之后先后在这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而且还在铁道部外事司当过领导,另外还在设在波兰华沙铁路国际合作组织工作,直到95年退休,可以说您一生您的生涯和您留学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的,在中间您犹豫过了没有?或者有没有想过换个工作?

    沈菊生:在五十年代,那时候受的教育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自愿,在我们个人来讲组织分配什么,我们就服从什么,所以本着这样的思想,我是学俄语的,在留苏预备部让我学铁路马上就无条件服从了,所以到了俄罗斯以后,在苏联五年学完了回来就到铁道科学研究院,就一直搞自己的专业,所以现在在学习过程里面,因为自己的基础不一样,原来学文的现在要学工,怎么办啊,所以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说我们在俄罗斯的时候,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天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都是上课,到下午三点钟上完课以后,我们还去上俄文课,来提高语能力,所以在开始三年级里面,由于学习比较困难,很多同学都神经衰弱晚上也睡不好觉,所以在这期间我们有很多同志本着这么一种精神,就是说当时我们中央领导同志讲你们出去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培养你们一个人国内要三十到四十个农民一年的劳动收入,来养活你们一个人,学不好你们自己打报告就回来,所以由于对祖国的一种爱心,同时对祖国的这种需求,对我们有很大的激励,所以在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学完了技术课,这个困难过了以后,语言也就过关了,所以到了四年级进入专业课就很顺利,学完专业知识以后回来,我就分配到铁道科学研究院,在运输研究所做工作,当时主要采用新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数学方法,在铁路运输工作的运用以及关于经济效果比较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所以搞了十八年的研究工作以后,后来我就到铁道部外事局工作,主要主管中国铁路和外国铁路在科学技术交流方面的合作,当时很有意思,在这个局里面,我虽然是学俄文的,但是分管的是美国、英国、日本和西欧,另外一位司长他负担苏联和东欧,为什么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能够通过不同的接触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国际环境,所以在铁道部工作期间,在这方面,我开展了很多工作。

    主持人:包括您几次的工作变动都是听组织的分配,完全听从组织的安排?

    沈菊生:对,我们当时不像现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特长来选择职业。当时,领导叫我们干什么,我们就要老老实实干一辈子,没有别的要求。

    主持人:这几十年中包括后来比如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还有当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下海热潮,你当时有没有犹豫或是想没想换个工作呢?

    沈菊生:没有,因为当时思想还是比较正统,因为你要我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的岗位上,下海去经商,好像感到自己一点都不行,因为风险很大。

    主持人:跟铁路一样不愿意出轨。

    沈菊生:不敢尝试,而且不知自己所学的专业下海以后能不能用,下海的时候有很多国际贸易的知识,我懂不懂,这里面有很多的顾虑,也感到风险很大,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的思想还是比较正统没有说想离开自己的专业,重新另外一种事业的要求。

    主持人:如果问你现在后悔吗?

    沈菊生:没有后悔,因为我感到你现在下海也好,各方面也好,是为了适应这个经济市场的潮流,从我现在来讲,我感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下来,虽然也有遗憾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我们从五十年代,五九年毕业回国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这几年我们的工作从来没有调整过,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我的工资还是73.5元。

    主持人:73.5元,八四年你的职务是?

    沈菊生:我的职务已经是处长了。还是73.5元。所以说,我的负担也是比较大,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他们要学习、自己要生活、要养老,但是我们都这样挺过来了,应该说在我们那时付出的劳动是非常多的,但是得到的报酬拿现在的经济观念来看,是很低的,二十年工资从来没有调整过。

    主持人:好。沈菊生老师是欧美同学会理事,而且还是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的副秘书长,我知道沈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一直还在积极从事着和中俄友好相关的工作,而且您去年七十大寿的时候,俄罗斯有关部门给您发来了祝寿的贺电,从1954年到2004年在经历了五十年岁月积淀之后,现在再回国头来看自己来世的路,留学生涯给您带来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

    沈菊生:我感到我这一生到苏联留学以后,是一生很大的转折点,因为从五四年出国留学以前,我基本上还是一个学生,要谈到我为什么会到苏联去,我想强调的是当时有一个作家名叫戈宝权,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看它以后我就萌发了一个初步的想法,要能到苏联去就好了,后来果然在上海外国语学院预言实现了梦想,那么我现在回忆这五十年走过的路程,我感到我这一辈子,到苏联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因为从苏联学习以后,到五九年回国再到目前为止,我的很多工作,我的生活各方面跟苏联都是紧密相连的,一直到退休以后,我在外面从事留苏分会,现在跟俄罗斯高校国际联谊会还有密切联系,我们双方开展什么活动呢?介绍我们中国的学生到俄罗斯去留学,双方开展技术交流聘请俄罗斯专家和介绍我们中国的人员到俄罗斯去培训,在这方面建立很大的联系,同时在这个期间也做了很多友好的工作,主要是我们过去五十年代在这学习的同学,我们有时候组织他们回来母校去看,然后去回忆过去青春年华度过的地方和学校的情况,所以在这个期间里面跟俄罗斯国际联合会有了很密切的工作联系,所以去年我十一月份正好七十岁,他们国际联合会的理事会,专门发来传真,对我退休以后还能够发挥余热、能够为中俄人民之间友谊进行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我在1999年很荣幸得到了俄中友协颁发的俄中友谊勋章,当时是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还有俄中友协的副主席在使馆专门授予了我这样的荣誉,表彰我在中俄两国人民之间发展科学技术交流,加强友谊的工作,所以现在回忆起来,我感到这一辈子、我的人生道路基本上跟这紧密相联系。

    主持人:刚才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我忘了对沈老师交流,您们这个留苏的同学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是吗?

    毛泽东主席于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接见留苏学生时提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沈菊生:对,因为我是在五四年到苏联去学习的,五九年回国的,五七年毛主席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莫斯科的会议,在1957年10月17号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所有在莫斯科留学生,当时我记得是冬天,下了很大的雪,但是我们这些留学生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莫斯科大学,当时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坐不下,一共有三千人都参加了这个会见,当时我们是两点钟就到了,但是毛主席六点钟才接见我们,开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部长作报告介绍国内形势,说老实话,当时没有心情听报告,我们一心想见毛主席,所以到六点钟的时候,驻苏联大使就讲毛主席要来,大家要好好等候,六点钟毛主席来了,当时整个会场都沸腾了,毛主席一见到我们,讲话也很亲切,他是这样讲的:“世界是属于你们的”,我记得很清楚,“但是也属于我们”,他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也属于你们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因为毛主席讲话有湖南口音,说世界是你们的,我们当时年轻听不懂,因为他的湖南话这世界两个字听不懂,主席讲了个英文WORDS,我们当时只懂俄文,英文也不太熟悉,后来也不懂,也没有翻译,后来毛主席就问大使俄文“世界”怎么说,刘孝大使就讲“密热”,很快毛主席说 “密热”是属于你们的,所以当时就有这样的插曲。毛主席这个期间的话,后来一直很鼓舞我们,1997年庆祝毛主席这个讲话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留苏分会举办很大的活动,当时一起回忆毛主席的谆谆教导,现在我们也是按照毛主席讲的,按照这个路线一直在很好的鼓舞自己,现在有很多同志之所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出现很大的成就,都是跟过去的教导分不开的,应该说我们五十年代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中有20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在出去的六千人里面有这么多,还有很多人都成为国家领导人,成了各个部门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所以我们这些学长到现在为止,虽然人已古稀吧,已经接近七十但是还在不同的岗位上尽自己的力量来做一些工作,来推动中俄之间的友好合作。

    主持人:沈老师,像您一样的共和国成立之后第一代留学生,他们在祖国的各个岗位上贡献了自己青春、终生,您刚才提到了毛主席接见了留苏同学的时候,你们那种激动的心情,我想也是这种理想和信念以及为祖国争光这样的一种心态支撑你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进行奉献,今天我也通过这个栏目,向您这样的老一辈留学生们致以由衷的敬意。

    沈菊生:谢谢!!

    主持人:各位网友,各位听众,这里是“国际在线”的网上访谈栏目《唐人街》,我是主持人张意,今天我们演播室请来了来自欧美同学会理事、欧美同学留苏分会副秘书长沈菊生老师谈了他的留学生涯以及人生的选择。

    现在可能有很多朋友正在登陆浏览收听我们的栏目,此刻还在海外求学的朋友,就像您当初一样,还有一些可能抱着美好的梦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还有希望自己能够出国深造,将来报效祖国或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朋友,那么我想请您给这些年青的朋友们说一些忠告或是建议。

    沈菊生:我想对现在海外学习的年青同志们说的是,我有一个衷心希望,首先,你们要有坚强的毅力,不管是公费或是自费都要刻苦学习,学习本领。其次,在祖国的大好形势下,有广阔园地,所以有了本事后一定要为祖国的建设,为实现中国的小康社会来贡献自己力量,我祝愿你们学成归国,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主持人:沈老师作为建国后第一代留学人员,你们付出的辛劳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很多朋友们也知道以前和现在这个社会也发生了变化,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经济环境,您现在还在从事欧美同学会的一些社会工作还有很多烦杂的工作,您们的同学现在像您这样岁数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聚会吗?

    沈菊生:我们经常在一起聚会,比如我们现在的留苏分会,现在我们的秘书处基本上完全是义务性的,我们每个礼拜一个人值半天班,但是我们开展了很多工作,比如说我们在1999年出版了一本《学子之路》就是把当时在苏联学习工作地情况出了一个画册,受到了俄罗斯普京总统,也受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表扬,李岚清当时的副总理到莫斯科去开会的时候,都带着这个去,另外我们也在活跃大家的文化生活,比如说您刚才提到了很多苏联的歌曲都还在经常传唱,我们欧美同学会有一个歌唱团,经常歌唱着歌曲,所以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是待遇基本上很好,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就是说利用现在的老年人的生活来丰富我们的文化内容,所以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每年春节我们都要聚会一次,总之,我们尽量充实我们的退休生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谢谢!!!

    主持人:好!那今天在我们“国际在线”本期《唐人街》栏目的最后,我代表我们的全体工作人员,祝沈老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沈菊生简介

    沈菊生,高级工程师,男,1933年11月生,江苏吴县人。1954年公派去前苏联留学,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回国后,长期在铁道科学研究院从事新技术在铁路上的应用与经济效果的研究。

    1979年调铁道部工作,任外事局副局长。

    1992至1995年,在波兰华沙国际组织工作,任铁路合作组织委员会副主席和运输法专门会议主席。

    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解决大宗货物的铁路合理运输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曾发表《各种运输方式经济效果比较采用指标的研究》、《计算机技术在解算线性规划运输问题中的应用》等论文,并翻译出版了《电力机车与内燃机车的技术经济效果》一书。调铁道部外事局后,长期分管中国铁路与美、英、日本和西欧各国铁路的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工作,曾任中美铁路合作中方协调人。1992年,在华沙铁路合作组织任职期间,主管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和旅客联运协定工作,曾在中、俄、德三种文字出版的铁路合作组织通讯杂志和用波文出版的波兰刊物上,发表了“中国铁路与欧、亚洲之间的新通道”论文。俄中友协中央理事会曾授予俄中友谊奖章和证书。


(责任编辑:高颖)
  相关新闻/图片:
· 日本语言学校“华人二世”学生显著增加
· 吴黎耀华任美联邦巴里高德华奖学金基金会委员
· 记述108位杰出华人故事 《华人纵横天下》亮相
· 华裔歌手打入美国乐坛 推出首张华人饶舌唱片
· 海外华人屡遭安全威胁 中国领事制度面临挑战
· 美籍指挥家汪大卫西安献艺 精湛技艺倾倒观众
· 马来西亚一对华裔夫妇遭破门行劫的匪徒杀害
· 美国纽约上州水牛城华裔中餐馆遭抢 店主遇害
· 刘云山深情谈“华人情结”:传递感情和友谊纽带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请注意: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频道精选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管理协调部 电话:010--63071853
华 人 故 事
  沈菊生,高级工程师,男,1933年11月生,江苏吴县人。1954年公派去前苏联留学,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
更多...
出 国 常 识
· 专家指点:语言专业毕业生申请留学最难
· 又到白领留学时 该出手时就出手
· 第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展将于明年二月举办
· “绿色留学”系列活动18日起开始互动
· 从盲目中觉醒 我放弃了留学美国的机会
· 美英法日澳——2004年热门留学国家大盘点
· 读完大学变硕士 留学奥地利五大吸引力
· 明年国际奖学金开始申请 截止日期05年3月15日
更多...
华 人 动 态
· 中国公民遭抢一死一伤 嫌犯落网苏方承诺将严惩
· 美国加州洛克华埠八旬华裔老妇终圆购屋梦
· 日本语言学校“华人二世”学生显著增加
· 美国中餐管理协会吁业者别冒险雇用非法移民
· 吴黎耀华任美联邦巴里高德华奖学金基金会委员
· 余健全医师任美国加州针灸委员会委员
· 美国费城一家中餐馆失火 女打工妹不幸罹难
· 浙江省侨办深化为侨商和侨资企业的服务
更多...
海 外 生 活
· 中国公民遭抢一死一伤 嫌犯落网苏方承诺将严惩
· 美国加州洛克华埠八旬华裔老妇终圆购屋梦
· 日本语言学校“华人二世”学生显著增加
· 美国中餐管理协会吁业者别冒险雇用非法移民
· 吴黎耀华任美联邦巴里高德华奖学金基金会委员
· 余健全医师任美国加州针灸委员会委员
· 美国费城一家中餐馆失火 女打工妹不幸罹难
· 浙江省侨办深化为侨商和侨资企业的服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