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呈现出新特点:性传播途径造成的感染日益凸现,女性感染大幅度增加,艾滋病疫情已经处在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近日记者走访国家有关部门了解到以上情况。根据专家对近年我国艾滋病流行走势的分析,性传播必将成为今后我国艾滋病疫情传播的主要途径。 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戴志澄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艾滋病疫情还处于低流行状态,但从实际感染数字看,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名列亚洲第二位。经性接触感染的比例明显上升,特别是女性感染人数在加大。据介绍,1997年,我国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经性传播途径而感染的占5.5%,2002年已上升至10.9%。有关部门针对卖淫妇女进行的检测发现,1997年该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检出率为0.1%,2001年检出率已达0.6%。这预示着艾滋病与性病一样,可能通过性传播途径打入千万个家庭。 戴志澄教授指出,艾滋病病毒性传播途径的控制,较经血传播、母婴传播两种途径要难得多。因为经该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最初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且,通过该途径感染的人一般不愿意暴露,这就可能造成再传播。 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是:在我国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男女比例1990~1995年为9∶1,1996~1997年为7∶1,1998~1999年为5∶1,2000~2001年为4∶1,近年为3∶1。随着女性感染率的增高,人群中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速度无疑会进一步加快。有资料显示,由于女性生理上的脆弱性,受到各种性病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中,通过其男性伙伴感染的占多数。妇女染上性病后,有的常常觉察不到,不能及时就诊。而感染了性病得不到治疗,又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另一个风险因素。 戴志澄教授说,在艾滋病流行初期,男性是艾滋病的主要受害者。因而,艾滋病预防运动通常会忽略女性。其实,面对艾滋病侵袭,从生理和社会因素上看,妇女都更为脆弱。 近年在广东省进行的联合国妇女发展全球项目“社会性别与艾滋病病毒”研究,对艾滋病患者与感染者及其家属、性病患者、卖淫女、嫖客、吸毒者、流动人口、在校生与失学青少年、中学与高校老师、社区领导以及卫生、公安、劳教等部门知情人等10多个人群的261人进行了调查。从中发现,被调查者普遍存在着“两低一高,两多一少”现象。即对艾滋病预防知识认知程度总体偏低,安全套使用率总体偏低;在性病、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被丈夫或男友传染的概率较高;与女性相比,男性非婚性行为更多,性伴数量更多;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性生活中普遍依从男性,婚内婚外使用安全套更少。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教授日前也向记者表露了他的担心:“从目前情况分析,艾滋病通过性传播途径扩散可能成为今后的主要途径。”曾毅教授提醒,性传播既要注意异性间的传播,还要注意同性间的传播。目前国内同性恋人群数量至少在2000万以上,存在着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巨大危险,却一直在我们艾滋病防控的视野以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曾毅教授认为,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关键在于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二者要同时进行。 据介绍,在目前国际上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六大成功经验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广泛的避孕套的使用,规范的性病治疗及管理,对静脉吸毒人群的针具交换;对吸毒者进行美沙酮的代替疗法;对孕妇的治疗等。在泰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1988年报告约1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到1991、1992年增加到50万至60万。后来,泰国政府协调各部门,全民参与宣传教育,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每天在电视中都播放艾滋病预防控制知识,收到了好效果。据统计,十几年来泰国通过预防宣传和行为干预,已经至少使600万人避免了艾滋病毒感染。 戴志澄教授也认为,降低性传播途径的感染,要从治标和治本两方面着手。治标,可通过大力推广安全套的使用,传递安全性行为知识,避免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降低性病、艾滋病发生率。治本,即倡导健康的性生活,促使社会各个成员规范自己的性行为,遵守性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性行为、性道德等方面的青春期教育。戴志澄教授说,在艾滋病预防宣教中,“同伴教育”是一种好办法,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