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波:当前中国大陆公众传媒评议
旧版首页 订阅 简体 繁体 2006.12.28
首页 台湾版 香港版 评论 大陆 北美 港澳 台湾 国际 财经 科技 娱乐 体育

副刊 文化 旅游 生活 饮食 医疗 教育 连载 文学 艺术 图片 音像 移民

社区 资料 专题 网闻 论坛 贺卡 动态 天气 广告 突破封锁 投稿 关于我们
大纪元评论区主页时政评论环球好评财经评论外电评论专栏文集以史为鉴新颖视角九评三退网络杂评纪元特稿文化艺术争鸣商榷纪元社论文艺娱乐评论动态讽刺幽默 自由广场编读往来


杨银波:当前中国大陆公众传媒评议

作者:杨银波


【大纪元1月21日讯】首先,我只是一个热切关注大陆传媒生态的业余研究者和非经营者,因此今天的评议不大可能有很深的理论色彩,但也绝对不会在诸位面前故弄玄虚。许多朋友跟我讨论如何在大陆开创真正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我认为今天的互联网正在这一点上尽力,但还远远不够。我们这个60亿人口的世界,现在有1/10的人口上网,其中华语世界(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欧洲等地的华语地带)上网的人口有1亿多,资源本身很丰富,但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在对市场主体的了解和对媒体政策的更进方面,做得还很差。

互联网是一场革命。最早在功能变数名称制度改革的时候,几乎所有传媒都在抢注网络功能变数名称。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新加坡《联合早报》创办的《联合早报网》,这份报纸从一份小报到全球名报,大部分是拜互联网所赐。《联合早报》每份卖0.6元,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整个东南亚地区,全部都购买《联合早报》。新加坡总共有300万人口,86% 是华人人口,每个家庭发行一份报纸,这就是它的成绩。地方性小报小刊要打知名度,必须重视互联网,《南方都市报》、《南风窗》能够发展至今,便是如此;但也不能过于迷信。说实在的,大陆几家门户网站和官方网站大多只是数量上的惊人,一则众多传媒赋予其转载的权力,二则网络编辑被赋予与传媒编辑同等的编辑权力,整合资讯的能力确实很强,但原创能力不高,民间力量不足,这就注定了民间网媒的崛起。

比如ALEXA全球排行第1418名,比之门户网站和官方网站更尖锐更城市化的《凯迪网》,就很有可能成为新型门户网站。其余者,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元浦主办的《文化研究网》(排行第32324名),江西省上饶师范大学青年学生玉生等人主办的《野草先锋网》(排行第33366名),四川某省级部门计算机资讯中心主任沈中主办的《学说连线》(排行第45111名),都堪称是民间独立网媒的巨大成功者,比之大部分地方传媒,除“赢利”一项逊色之外,其余皆远超其上。试想一下,日均访问量超过一万个IP的《野草先锋网》,你《永川日报》、《合江日报》这样的小型机关报怎麽跟它比?《沈阳快报》、《经济观察报》这些,版面越减越少,从48版减到4版,没几个人看了,完全是烧钱,更是完蛋。

下面,粗略讲讲我的两点思考。

一、传媒的分化

平面媒体--立体媒体--互动媒体--移动媒体,这是媒体变革的一条线。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是当前媒介的重大势头;传媒也在此趋势下更进,但许多禁锢政策必须取消。比如大陆民营传媒和私立传媒,如北京的光线电视,上海的文广、海润影视、巨星影视等,它们的禁区就是两个:一是媒体平台本身;二是新闻内容,主要是指时政新闻内容的提供。这个空间不应被紧缩,应当多元化。门户网站的一个巨大缺点就是不走多元化,结果关注的网民的确很多,但是媒体对网民的具体需要非常模糊,搞出来的资讯就是大杂烩,疯狂地搞资讯爆炸,官方资讯太多,其余资讯大部分依赖于传媒,只有网民评论是最赖看的。网民评论是资讯分化、分裂的主要效应之一,这股力量也反作用于媒体,对媒体有巨大的敦促价值。加之当前大陆公众的实际需要和资本化运作的国际形势,媒体由此产生分化。

第一个分化,是机关报的性质发生变化。

未来中国只保留五份机关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现在机关报要赢利,所以就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做政治意识形态宣传工具,还是搞那一套板起面孔的东西,继续强售其奸。二是重点搞经营性媒体,比如《人民日报》下面的《环球时报》等五份报纸,有200万份的销量;《文汇报》、《新民晚报》合并以后下面推行的《东方早报》,有30万份的销量;《浙江日报》下面的《钱江晚报》等,有100万份的销量。机关报也面临文化产业的产业化运作问题,它们的生存空间和盈利模式比其他报纸更严峻,因其本身性质是机关、事业单位,报纸内容常常是只为上、只为官,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社会效果与其被授予的宣传任务背道而驰。小型机关报,基本上寄希望于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救济和补贴;中型机关报,基本上靠投资,以此拉拢与官方的关系,获取更大的利益;真正靠销售量和广告业务等主要支撑起来的机关报,没几家。在我视力所及,《中国青年报》算一家,它有北大青鸟等去投资,社会评价也很高,应该说是大陆机关报里面的佼佼者。

第二个分化,是都市报的繁荣和自我膨胀。

按《新京报》社长戴自更的话说:“都市报崛起于草莽之间,短短十余年之间,攻城略地,所向披靡。”都市报的主办人和工作人员,大都是一批坚持新闻理想和颇有社会抱负的年轻人,批判性思维和新闻胆识极强。广州一位中层公安干部与我调侃:“要是把你杨银波都抓了,那《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里一半的人不是都得抓起来吗?” 由此,也可看出这一批大陆青年新闻工作者的能量。香港、台湾的知名人士一到广州,但凡接触这一批青年,都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对时政局势的私下分析,竟是如此敢言和准确。这些报纸的经营成果也很不错,比如《中国经营报》(服务性),2003年它的广告额就达到2.3亿,比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的广告额(1.2亿)还要几乎高出一倍。

都市报把采编、经营、广告等统筹起来,把报纸的生产、销售、管理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真正以企业的姿态来办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不为上,只为实,尊重新闻规律和言论真实,深层次关注民生民权,很不简单。无论是时效性、可读性,还是服务性、信息量,都市报都可以说是目前大陆做得最成功的。不过,仍面临限制。比如我的朋友邱大立,在《南方都市报》和《东方早报》开乐评专栏,他也仍然面临“以后邱大立的文章,要慎重录用”的处境。由于对潜规则的不熟悉,都市报的内容又相对先锋、前卫、另类和追求个性,为了培育市场,吸引读者的眼球,搞出来的资讯太杂,公信力和认可度不够,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障碍。加之在一条道上挤的同类报刊太多,彼此模仿痕迹太重,形式比较单一,花边新闻不少,这也是个自我膨胀的问题。刚被捕不久的师涛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他做过许多服务性报刊,在报刊的内容、形式、管理上做过一番改革。这样的人才多一些,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个分化,是新型严肃类综合报的崛起。

目前我只看到《新京报》有这个趋势,它是大陆唯一一家经过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跨地区报纸,是光明日报集团和南方日报集团共同努力催生的新型报纸,仅仅一年多,目前它的日均销量就已超过10万份。这份报纸的主办者也很有雄心壮志--要“成为北京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和主流社会的首选和必读的一份报纸,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戴自更语),比之传统报纸,甚至比之《中国新闻周刊》、《财经》、《南风窗》等刊物,它都有其优势所在。例如:第一,它有专业人才,选的是最职业化的采编和营销者建立管理团队和营销团队;第二,它有属于社会中坚力量的读者,如业界领袖、潮流领导者、消费主力军等;第三,它的办报角度不是热衷道德审判和媒介审判,而是探索认知世界的角度,倡导新闻的准确度和客观性,走非传统化路线;第四,强调报纸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呼唤法治精神,强调人文精神。仅此四点,便形成了一个当前大陆非常亟须的办报理念,亦即:把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政治家的智慧结合起来,把自由精神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职业报人的新闻理想和职业经理人的营销理念结合起来。此类报纸是时代的产物。

二、传媒的趋势

以上主要是借报纸做出的评议。这类平面媒体做起来相对简单一些,自身成本低一些,只要有人才、有资本,在已有体制空间下做些突破也并不是什麽惊天动地的事情。因为公众有需要,你就应当如此做,毕竟有市场规律在此。人才一大把,但是能不能尊重人才,这是个关键问题。一些报纸一个月赚了几百万、上千万,但是连实习生那几百块钱都不发给他们,这就是糟蹋人才,是办报人的大忌。资本方面,企业进入传媒是必然的。比如,四川电器已经与《成都商报》成立博瑞集团,《计算机报》成立赛迪集团,上海复星购买了《21世纪经济报道》40%的股权,北大青鸟入股《京华时报》,这是大陆企业方面。海外媒体集团也在进入中国。比如,美国时代华纳收购华娱电视,2001年在广东落地;新闻集团下的星空卫视,2001年12月28日在广东落地--并且,目前新闻集团已经在上海成立子公司,准备将在印度的成功经验移植到中国。这就是中国传媒走向资本化,是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传媒走向多元经营,重视制作能力。

我举个例子,海外《华尔街日报》没有广告,这是严肃媒体。那麽中国的新闻媒介呢?全部收入中的70%依赖于广告,发行只有20%,多元经营只有8%。“多元经营”这一块做得太差。大陆电视中很有收视率的,像湖南卫视,广告不断,然后才是人气节目,主打就是娱乐,档次很低。说到底,是制作能力的问题,这个能力包括原创内容的生成能力,平台本身的容量,以及它所接触到最终目标受众群的能力。我跟台北中央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黄绢交流,她跟我讲到在台湾很红的主持人--也是黄绢新的搭档--政坛名嘴杨宪宏,电视、电台的几个节目在同一时间能都看到他出现,这就是有一个庞大制作群的缘故。大陆需要高质量的制作群,在多元经营方面,比如录音带、录影带、电影出版,有线入网费,电视执照费,电影、影院票房等,这一块收入应该增加,但制作能力是前提。有了制作前提(也就是内容产业的生产),才会有制作产业之外的品牌经营。

我们的传媒,比之国家教育体系显得更为日常和普遍,因此它也应是担当社会责任的公众平台。其中最大的两项是:第一,满足公众知情权,靠真正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谈话;第二,塑造公民素质,用现代化的议程和作品引导和塑造舆论。比如,《走向共和》是一流的电视剧,它就应重播;管虎导演的《民工》是一流的电视剧,它就应受到重视。香港电影市场和日本动画片市场的辉煌,也是大陆制作群应当参考的对象,政府应当给制作群更大的制作、发行、编辑空间,不能动不动就强调死板的意识形态,搞那些僵化的审查管制手段。现在那些带有明显行政色彩的书号、报号、刊号、频道等,价值将会越来越小,民间制作能力不能因其而受到限制--我们应努力打破这种冷冰冰的行政垄断。

第三个趋势,是传媒的传播手段多样化,且更有针对性。

我和许多朋友都办过个人网站、网刊,有一个非常自然的心理,那就是希望受到关注。在“希望受到关注”和“确实受到关注”之间,是两个点,要把它有效地连接起来,需要的便是优秀的传播手段。何为优秀?过去是讲“独家”,那就是全天下仅此一家,最早、最快,比的是时效。现在逐渐变了,讲的是哪些人需要这个资讯?他们能否接受?这就需要对关注对象进行细致分析,亦是针对性的需要。我们首先要有一个质量在这里作为基础或者起点,这个质量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真实。然后才考虑关注者的接受程度和实际需要,传递资讯。传媒就是这个走向。

资讯革命的到来,使传统传播手段和现代传播手段逐渐结合、分层和推广。平面媒体,如报刊杂志书籍上传互联网,制作电子书或专栏、文集,这已司空见惯。电台、电视台与互联网结合,推出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或者专门制作成MPG、RAM、RM等;网络音乐、网络DV影像、FLASH等亦如此效仿。交通电台又与手机结合,推出一种每个月需要交五六百元的手机,随时向司机提供新的交通情况。北京音乐电台总共30多个人,一年下来赚了5个亿,这也是与手机、互联网(其中之一是tom.com)结合的结果之一。电视方面,从卫星电视发展到数字电视、宽带电视、IT电视等,是个巨大的变革。一般来说,一颗卫星直播星可以放150个或者200个频道,但是用IT电视可以放3000个频道,这就是资讯传播的力量。固定电话也开始与小灵通进行捆绑,移动电话、网络游戏、短信与彩信业务等都已大大普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短信业务,一年达到了2000亿条,占全球的50%。

而互联网本身也在发生巨变。语音聊天代替了固定电话、手机、小灵通等,有的语音社区已经建立了专门的网络电台。诸多网站空间进行出租收费管理,甚至以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内容为主的极个别网站都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比如《中评网》的大部分栏目和《剑虹评论网》主办的《今日评论周刊》等,诚可谓“实力”。能达到这个地步,凭借的是两点:一是网媒以传媒姿态管理发行内容,开展专项业务,这与《野草先锋网》等网站搞广告业务的性质是不同的;二是网媒的受众群体非常稳定,有一批忠实的长期关注者。这与今日传媒是同一个道理,它们都会深化下去。今后的形势就是资讯渠道越来越多,同一种媒体或载体富有多项传播功能和接受功能,可以点播,可以搜索,可以互动。毋庸置疑,手机将能接受到一切公众媒体(无论是传媒或是网媒)的资讯,它和互联网的普及将导致其本身购买价格的降低,但在与之息息相关的资讯方面,必定需要付出与之相关的费用,但受众可以承受。例如大陆的《国学网》和台湾的《汉语电子资料库》网站,学者欲查阅专业文献,便是要付费的。这些都是资讯传播手段走向专业化的例子,与未来传媒同理。


--转载自《议报》第181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不代表大纪元。

1/21/2005 12:51:10 AM

纪元导航主编信箱推荐给朋友打印机版
相关文章

  • 杨银波:论当前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模式 (2005年1月1日)
  • 杨银波:中国童工 - 禁而不绝的群体 (2005年1月1日)
  • 杨银波:笑红尘──2004年终稿 (2005年1月1日)
  • 杨银波:《百年斗志周刊》发行百期 (2004年12月30日)
  • 【专栏】杨银波:今天且要暂别 他朝也定能聚首 (2004年12月27日)
  • 杨银波:一个独立中文作家笔会会员的声明 (2004年12月20日)
  • 杨银波:赵达功访谈录 (2004年12月19日)
  • 讨论:从三位作家被传唤看胡锦涛政府 (2004年12月16日)
  • 杨银波:文章者,乃千古之事 (2004年12月15日)
  • 杨银波:论当前农村股份固化运动 (2004年12月13日)
  • 救助自由诗人杨春光事迹报告 (2004年12月12日)
  • 杨银波:九评是大纪元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辉煌 (2004年12月11日)
  • 杨银波:共同关注风雨中的涨谷村 (2004年12月8日)
  • 杨银波:中国童工──禁而不绝的群体 (2004年12月1日)
  • 【专栏】杨银波:《中国农民工调查》最后总结 (2004年11月28日)
  • 杨银波:刑事实论--兼谈高难度的实干精神 (2004年11月25日)
  • 杨银波:关注中国少年犯 (2004年11月23日)
  • 杨银波:假如我是一个普通的村委会主任 (2004年11月19日)
  • 杨银波:19岁民工孙家利工伤调查记录 (2004年11月17日)



  • © 2000-2006 Epoch USA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