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党校情牵你我他
我校的党校素有优良传统,向来办得有声有色。近年来又开辟网上党校这个红色阵地,更加如虎添翼。如何发扬成绩,改进不足,把党校办得更好;为此我们组织部分同学采访有关师生,请他们献计献策。
领导的关怀
党校尤其是网上党校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财力物力上支持党校建设。校党委刘树道书记、陈建新副书记还坚持给学员授课;他们经常浏览网上党校“求是园”,对网上党校的建议给予指示。
3月23日上午,刘书记刚刚给24期党校学员上完第一课“建设高水平大学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欣然接受我们的采访。刘书记指出:建设高水平大学就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而建设好高水平大学又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他认为党校工作做得很好,我们今天的工作应该与时代相结合,做到全面,做到突出。同时又指出我们的网上党校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是比较早的,走在时代前列,希望能有更多同志参加,从中学到知识,都有所提高。
刘书记对党校寄予殷切期望,深刻指出党的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关心、支持与配合,要多花时间提高党校的办学水平、理论水平;而网上党校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阵地的一部分,我们要坚决维护这块阵地,发展这块阵地,同时表明对“求是园”和党校越办越好充满信心。
在5月11日“党的网页”设计大赛决赛中,学校各级领导都莅临现场,观看指导。在赛后,许多领导还给予了肯定及提出了一些建议。陈建新副书记说道,这些年来,我们本着创新思维,做了许多有自己特色的工作,得到了全国高校同行的赞赏和肯定。组织部长潘碧章老师认为,这次大赛,总体效果很好,版面设计也不错,各个院系的同学都很积极的参加,同时这次活动也为大家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计算机学院副书记刘俊老师肯定地说,我们的同学们在收集信息,制作过程中,受到教育。这次竞赛中同学们所体现的参与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领导的关怀让我们如沐春风,同时也深深感到重任在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关怀下,党校和“求是园”一定能越办越出色,精益求精。
教师的支持
党校的建设也牵动着广大教师的心,给学员上课都能理论联系实际,尽职尽责,认为党校办得不错,网上党校也发展得很好;同时他们也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莫岳云老师希望党校要增强实效性,挑选积极分子要做到不求多但求精。曾惠典老师认为党校的一系列活动办得很成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希望网上党校在探索中发展,发挥网络积极的一面,体现党校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希望学员更多地接触社会,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才。胡晨阳老师则认为党校教材有待改进,应该多联系实际,多讲些实例,增加讨论座谈会,多进行师生交流。余树华老师从“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了解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应当注重人文修养;对党校教学方法也有独到见解,认为应注重基础,有梯度教学,把学习融入竞赛、游戏中去,增强互动性,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又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对党校今后发展,余老师认为应当把严入学条件,加强党校纪律,注重培训质量,最好对学员进行学前教育,让他们懂得学习的意义,珍惜学习机会。
在采访李伯天老领导时,他侃侃而谈,循循善诱,结合个人成长的亲身经历,给我们又上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两代人的成长历程,揭示时代巨变。同时他建议党校教学以党的知识教育为主,党的传统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对党校工作,他强调要考察学员的入学动机,加强学员思想教育,确立坚定信仰。
学员的参与
学员是党校的重要组分,党校的重要活动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正如许多老师谈到的那样,他们是同学中的优秀分子,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的同学。同样他们从学生的角度发表对党校工作的看法。
历届学员对党校的教学深有体会,对“求是园”更是情有独衷。造纸学院的研究生黄斌同学认为网上党校内容丰富,网页庄严,建议党校更应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接触和了解同学,教师结合亲身经历讲课可信度高,学生容易接受。电力学院的方水平同学认为“求是园”是个资料库,为我们了解党提供方便;他经常从中汲取营养;认为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作风良好,尽量做好每一件事,他坚信党校一定能为党吸收更多最优秀的人。应物系的陈目文同学认为“求是园”有种亲切感,是个专业的党的网站;党校教师的生动形象的讲课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他记忆犹新;他由衷地说是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使他入党;对网上党校今后发展,他建议全面立体介绍党团知识,多介绍优秀人物的突出事例。
本期学员踊跃参加党校的各项活动,许多同学在“党的网页”设计大赛中大显身手。接受采访时也吐露他们的心声,由衷地祝愿党校的明天更加美好。建筑学院黎秋蕾同学认为党校学习使她受益匪浅,坚定了信仰,学到许多做人道理;对网上党校今后发展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界面单一,内容应该充实一下,增加一些链接。自动化学院的陈斌同学把网上党校当作良师益友,经常下载资料,认为网上党校以另外的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水平。交通学院的杨凌同学认为网上党校更有亲切感,更加形象、真实,通过党校学习,对党认识更深刻,端正入党动机,希望每位学员都学有所得,建议党校的教育形式能双向性、互动性、多元性,能在“求是园”提供多一些教育影片,提供交流探讨的园地,网页内容更生动活泼、增强普及性。
党校作为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党校曾为党组织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为组织的发展作出贡献。党校的发展牵动大家的心,党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参与。网上党校“求是园”作为新生儿,更需要大家的呵护。党校和“求是园”的发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时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校党建工作的集中体现。让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党校的明天,支持党校的工作吧。党校的明天更美好。
化 作 春 泥 更 护 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一辈党务工作者为革命和建设奋斗大半生后,在晚年仍然心系下一代,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奉献余热。虽然他们做的都是平凡小事,但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从点滴小事中可以看到关爱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校离退休老同志,原校党委副书记区浩光、曾惠典,原社科系系主任郭铁 ,原宣传部长伍德昌、陈建,原统战部部长李旭和等36位老同志,以亲身经历和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给大学生们讲授党课、形势教育课及讲座等。在党校里给青年学生上党课,用现身说法来引导青年学生,使学生好象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去体现人生价值,从而树立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他们还给青年教师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自己当年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如何走进革命队伍的亲身体会来教育青年一代,激发爱国主义热忱和发愤学习文化知识,掩耳盗铃祖国,决心拥护改革开放,永远跟党走。
我校离休老党委书记古周全同志,自党校成立以来,先后给青年学生交流、座谈、报告过百场次,他的亲身经历给青年学生排忧解困。有学生问古老师十几岁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入革命队伍,他郑重地说,当时是肚子饿,为了吃饭,打土匪有饭吃,这样与大人一起参加革命队伍。在革命队伍接受党的教育,同志们的关怀,逐渐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共产党员。古老师的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浅入深,谆谆教导,在广大学员当中都产生了情感共鸣。
古周全书记的每一场报告,都给青年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青年学生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古老师的报告理论不多,但句句是实话,把我们带到解放战争年代,让我们感受到先烈们、前辈们的责任和光荣。大家都认为我们青年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我校退休老领导李伯天老师,每期党校都给学员授课,他用亲身经历作实例,把自己大半生的奋斗与追求娓娓道来,此种授课方式深受欢迎。李伯天老师,自读书开始,坚信中国共产党,在家中生活条件及环境较好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革命道路,跟共产党走。李伯天老师青年时代的革命经历以故事的形式教育着今天的青年学生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和无名英雄们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
当学生问到李老师为什么在家里吃好穿好,有书念,干嘛离家干革命时,李老师微笑着对年青学生说:“我认为一个年轻人要有点精神,有一个信念。我是当年热血青年,我追求的是真理,是想全中国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每当李伯天老师讲到他读大学时成立的“戈壁草”读书会,以及在当年华工的体育馆进行的革命活动时,课堂上总会响起长久热烈的掌声;报告结束时,青年学生们都会很自觉的站起来,用感激的掌声欢送李老师。
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教员应该有义务来对年轻的同志进行引导,向他们讲授党的光荣传统。他说:“党的80年光辉历史,有很多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很多先进人物作出突出贡献。如果要单纯讲理论,作为大学生可以研究书本,我想就不如将我的亲身经历以一个当年的青年学生的身份来讲述给大家,让大家对那一段历史多一些了解。研究理论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将当年革命斗争的实践来讲述给青年听更为好些。”他强调端正入党动机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入党的同志要在关键场合能挺身而出,入党动机不是很纯的话,在一些紧要关头就垮掉了。
李老师在接受采访中反复强调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中一部分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没有明确信仰,精神空虚,厌世避世的不良现象痛心疾首。他说,自己当年和其他进步青年一道,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奔走呼号,心忧天下;那时候的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思想较单纯;而如今青年学生是在一种比较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考虑名利更多些。他话锋一转,说:“我认为,青年学生要求入党是好的,但由于社会环境不同,不能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现在的青年学生。我们作为老师,必须多加教育,引导,把党的优良传统传给青年一代。”
曾惠典老师年逾花甲,精神钁铄。接受采访时侃侃而谈。他认为党校办得很成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学到许多知识。他提倡学生要关心国际事、国内事、学校事,更多接触社会,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才,要求他们与时俱进,勇于探索。
曾老师讲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深入浅出,深受学员欢迎;上课时讲究师生间互动性。据了解,他每节课之前细心查阅资料,精心备课,用大多数学员都能接受的方式讲,课后耐心给学员解惑,加深师生交流;许多学员都把他当作良师益友,向他敞开心扉。
其实,像古老师、李书记和曾老师这样的事例在我校退休老同志中还有很多很多,几乎他们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除了给大学生、党校授课外,他们还义务给我校附中和附小的孩子们辅导,作小朋友的知心朋友和忘年交。
陈建新副书记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离退休的老同志给党校学员上课。他们立场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较深,工作经验丰富,对同学的影响较大。把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青年教师反映,前辈的事业由我们来继承,我们听了他们的党课后,都有一种说不完的亲切感,在当今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更加不能忘记前辈流下的血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的事业奉献青春年华。
青年学生体会到,老一辈的讲授,解开心中的疑惑:古老师、李老师等,出身富裕家庭,却很早参加革命,为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当年能不计较个人得失去付出一切?真正明白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来之不易,应该去珍惜,去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古老师等老一辈的党课,给我们青年一代一个现实的榜样。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成长。老一辈党务工作者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忠于党和人民,我们年青一代应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报答老一辈的关爱。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和寄托。老同志们把爱心倾注在下一代身上,精心培养他们,让老一辈手中的革命火炬顺利交接下去,让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退休后的生活增添色彩。这也是他们学习“三个代表”并付诸实践的一个例子。他们殷切希望青年一代尽快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希望青年人勇挑重担,做“四有”新人。夕阳是晚开的花,它今天伴着绚丽的晚霞缓缓西坠,但托起明日更加辉煌灿烂的朝阳!
努力建设因特网上的红色阵地,让思想政治工作乘上网络快车
5月11日下午3时,逸夫科学馆报告厅举行“党的网页”设计大赛。本次大赛由校党委主办,我校党校和计算机学院共同承办,旨在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庆祝我校五十周年校庆,活动得到广东森岛集团的大力赞助。广东电视台,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支部生活》记者,新华通讯社广东分社记者和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党的生活》记者前来采访。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计算机学院代表队以92分的高分一举夺魁。
经4月19日初赛,共有12支队伍从20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闯入今天的决赛。他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支队伍都有明确的分工,精心作好准备:查阅资料,寻求技术支持,精心设计,力求精益求精。据介绍,24期党校学员对本次大赛的开展群策群力,踊跃参加,提出“努力建设因特网上的红色阵地,让思想政治工作乘上网络快车”的响亮口号。大赛展示出我校学生思想素质和运用网络新技术的水平,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
本次大赛给评委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参赛作品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网页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风格清新。其中交互式功能充分体现了新一代网页的实用性与方便性,同时突出迎十六大、贺五十校庆这一鲜明主题,集教育、知识、宣传、娱乐于一体。几乎每支代表队都有自己的特色栏目,如造纸学院的网页有“音乐背景”,有爱祖国歌曲、电影播放;电信学院的网页的特色栏目“警钟长鸣”,以漫画形式,寓教于乐;继续教育学院的网页提供强大的搜索引擎;自动化学院的网页提供站内文章搜索,以及问答测试;应物系的网页提供友情链接,同时展现党员风采,再现我校党史;食品学院的网页以老照片形式再现我校党史珍藏校友联系录,加强互动与交流;应数系的网页“碧海红日”造型别致,把握党校脉搏,提供学员的心得体会;计算机学院代表队有专业和东道主双重优势,提供特色服务栏,专题学习栏,答题考试系统,轻松点击,就能遨游在知识海洋里;工控学院代表队的网页提供在线递交入党申请书,交思想汇报,还有过客留言,问题解答;材料学院代表队的网页则有留言板,能在线修改和发布……丰富的内容精彩纷呈,配以FLASH演示和解说员妙语连珠,真让在场所有人赞叹不绝,以至于评委都难以取舍。最后确定名次时有个小花絮,两支获奖队伍分数完全一致,经讨论决定将二等奖由两个名额改为三个名额,三等奖则减少一名。
最后校领导和森岛集团董事长郭建基校友为获奖队颁奖。郭先生在讲话中为母校人才济济而感到由衷的高兴。陈建新副书记在总结发言中肯定本次大赛相当成功,“内容充实,形式完美,技术完善”,有创意和创新,色彩鲜红,突出思想政治工作主旋律,渗透网络一体化新技术;同时也指出不足之处,如有些队伍现场表达欠佳,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等。校党委刘树道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按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国家建设得更好,努力培养开拓新时代的骨干,坚持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