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我——藏族女孩普布卓嘎的北京生活
北京有我——藏族女孩普布卓嘎的北京生活
魏贞

普布卓嘎,一个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24岁女孩,已经在北京度过了近十三年的求学生涯,今年夏天将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尽管身着牛仔裤,讲流利的普通话,但她的外貌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佩饰都让人看出她是个藏族女孩。卓嘎已经联系好回家乡拉萨工作,她说要回家和哥哥姐姐“抢”爸爸妈妈,让父母和自己一起住。

“我想告诉妈妈我来到了天安门”

卓嘎在北京的生活要从北京西藏中学说起。在12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所汉藏双语教学的著名学校。1987年成立的北京西藏中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自成立之初即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专门招收西藏地区的优秀小学毕业生。这些藏族同学经过七年的中学学习之后,参加北京市的高考。为了使卓嘎能考上大学,务农的父母让她到这个广阔而又陌生的城市求学。她回忆当时的感觉:“那时很小,也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舍不得家,但也很兴奋。刚到北京老师就带着我们去了天安门,亲眼看见了升国旗,还穿着特别大的一身校服登上了长城。我当时特别想把我看见的讲给爸爸妈妈听,觉得自己居然也可以来到这里,真是太神奇了!不过我是在来北京四年后才吃到烤鸭的,哈哈。”

十几年前的通讯远没有现在发达,宿舍和家里都没有电话,初中四年卓嘎一次都没有回过家,也听不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唯一的联络方式是写信,但邮寄路程遥远,半年里也只能收到两封信。卓嘎说她每次读信时都会哭着想家,然后平静下来回信、写作业,“只要有空,我就会想什么时候可以叫声妈妈,那时觉得自己真是很可怜”。学校的老师很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发现她在音乐方面资质不错,就让她参加了西藏中学“格桑花”合唱团。它是卓嘎艺术道路的起点,为她日后的声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有语言优势”

在西藏中学,卓嘎依照更高的标准学习藏语,书写和表达都有了巨大的进步,“我觉得自己的藏文写得很好看,每次作业都是精心的杰作呀。”她很喜欢看藏语播出的电视剧,尤其是《西游记》和《封神榜》。在西藏上小学时卓嘎已经学过一些浅显的汉语,但语文课上还是遇到了困难。“我的第一篇作文是从书上抄来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写不出来,但第二天就要交,特别着急就找来了一本作文书,抄的时候把字写得很工整。我心里很害怕,觉得老师一定发现了,但老师什么也没有说,这使我更觉得惭愧,后来就特别努力地学汉语。”西藏中学的环境使她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对话练习,她庆幸不太费力便熟练掌握了汉语。倒是从高一才开始接触的英语,让卓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顺利通过了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对语言的兴趣使她仍然努力地提高英语水平,“我特别盼望能像说汉语一样流利地说英语”。她经常看英文原版电影,卡通片是她的首选,和许多同学一样,她也非常钟爱《乱世佳人》。

经过忙碌的高三,卓嘎在1999年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卓嘎和来自陕西、甘肃、重庆的同学住在一个宿舍,她和同学用普通话交流,给家乡的亲人、朋友打电话时则用藏语。同学们讲的方言她或多或少可以听懂甚至还能模仿,只有她的藏语大家听不懂,她觉得这样很有意思:“我有表达优势吧,掌握三种语言呢。”

大学生活其乐融融

法律专业要求学生的思维严谨缜密且富于逻辑,卓嘎说专业的训练使自己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厚重的法学著作她渐渐能够理解并提出自己的体会,课上的主题发言和专业论文写作也变得不太难了。在注重人文气息的人民大学校园里经常会有各种文艺演出,作为学生合唱团的成员,独特的嗓音加上绚丽的民族服装,舞台上的卓嘎是令人难忘的。炫目的色彩、及地的长裙、亮丽的的配饰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藏族风情,人大的同学因为她而有机会聆听原汁原味的藏族音乐。住校生活多年,卓嘎已经习惯了北京的饮食,除了各种风味炒菜,她还像湖南人一样喜欢吃辣,经常买了馒头蘸上豆豉辣酱吃,或者和同学们一起吃重庆火锅、韩国烧烤。她也热情地邀请同学喝酥油茶,或者到西藏餐吧吃藏餐。熟悉的同学都叫她卓嘎或者卓卓,她也亲热地和大家打招呼,嘻嘻哈哈地有说有笑。尽管她的生活和汉族同学没什么不同,但校园里的卓嘎还是相当引人注目,这是由于她长及腰际的黑头发。其实并不是每个藏族女孩都会把头发留得这么长,但卓嘎觉得这样会很好看,一头长发的她也的确如此。走在校园里,她经常会听到同学的惊讶和赞叹;她还会把头发梳成各种造型,也亲手教过数不清的女同学如何用一根银簪把长发整齐地挽起。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在大学三年级暑假,卓嘎随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合唱团出访德国、奥地利、法国,推广介绍中国的民族音乐。演出之余她得以近距离领略这些国家的文化艺术。她流连于歌德故居、希茜公主官邸、维也纳市政厅,目光触及城堡、酒吧、博物馆、音乐厅乃至议会大楼,一头长发的藏族女孩以别样的方式感受着欧罗巴情怀。从北京到欧洲,卓嘎说没想到自己可以走得这么远,但她就是做到了,以文化使者的身份,让世界了解中国。

品学兼优的卓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学生党员。2003年她又获得了保送免试攻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师从法学专家王新清教授,主攻诉讼法。她十分珍视这个机会,所以倍加努力,专业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如今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卓嘎决定回到西藏父母身边。她已经与一家位于拉萨的大型国有企业签约,将成为企业的法律顾问。她现在经常对同学们说“毕业后来西藏找我玩吧,我一定管吃管住外加导游。”卓嘎觉得自己很幸运,读书和找工作都很顺利。但也要想到,面对新生活,仅靠运气往往是不足以实现理想的,生活中需要的不仅有时间和努力,也许更多的是真诚和感悟。

卓嘎在北京走过了她的学生时代,在这座城市她把头发留到如此之长,她在北京有太多的朋友和回忆,十三年使她熟悉、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也是从这座城市出发,她有机会走访更多的城市,秦皇岛、天津、兰州、上海、福州、广州、珠海、成都、厦门、维也纳、萨尔茨堡、巴黎、斯特拉斯堡、柏林、海德堡、慕尼黑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如今的她,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方式与家人联络,尝试不同风格的服装和饮食,感受各种文化的融会——这个西藏女孩体验了与父辈甚至哥哥姐姐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将来,无论北京还是西藏都不是她的整个世界,但全部世界都是她的……她的梦,她的路。(供稿《人民画报》杂志)

中国网 2005年2月22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