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专 题 报 道 ![]() ![]() ![]() 学习贯彻 江泽民重要讲话 纪念建党八十周年 申奥之路 军旅文艺大展台 学习实践“三个代表” 军队住房制度改革 全军学习成才标兵 军事沙龙 读军事书拿大奖 深入揭批“法轮功” 阔步迈向新世纪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中国特警 现役军官法 贫铀弹灾祸 世界武器大观 台湾问题 ![]() ![]() ![]() ![]() 本 报 系 列 ![]() ![]() ![]() 解放军报 中国国防报 中国民兵 军事记者 环球军事 长征出版社 ![]() ![]() ![]() 链 接 媒 体 ![]() ![]() ![]() 新华社 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青年报 |
●银军 本报记者 曹慧民 军营文化,以先进文化的深邃思想和“战斗抒情”的独特风格,蕴涵和展示 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军人的铁血气质与精神风貌,以气势磅 礴的战斗力象征,鼓舞人,激励人,伴随我军成长壮大,走过艰难的战斗岁月。 沿着军营文化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光荣传统,我们能感受到先进文化那一脉相承的 血脉和源头———
艺术是我们的武器,为苏维埃而斗争,艺术这个武器你们究竟拿到没有?
———摘自瞿秋白语录
“枪杆子里面出诗”。标志着武器或武装力量的枪杆子,以诗的形式出现后 ,即刻在部队官兵中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枪杆诗运动”。这最早产生于红军时 期的群众性文化作品,堪称现代军旅诗歌的雏形。 “枪杆诗”在红军战士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诗的作者和读者大 多为战士,即便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战士,也都加入到创作、传诵的行列。 行进在红军队伍中,一位炊事员正在给大家朗诵他自己写的“枪杆诗”:我 的扁担轻又轻/一头油来一头盐/革命工作我煮饭/挑起干饭送前线/保证同志 吃得好/坚决消灭胡宗南! 即使用来消灭敌人的一枚普通手榴弹,也在枪杆诗里赫赫“发言”:别看我 是生铁蛋/我的用处不一般/不喝水来不吃饭/冲锋陷阵我争先/大家把我好好 练/投得准/打的远/轰隆一声冒黑烟/能顶几架轻机关。 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广泛而有效地运用“枪杆诗”,用以团结群众,打击 敌人,蔚然成风。“枪杆诗”,把广大官兵的政治要求、思想情感、语言、生活 ,都表达得活灵活现。
往往紧跟着工作任务或战斗任务而来的,是文艺活动的协同动作。
———摘自一份关于部队文化工作的报告
快板书最初是以“快板诗”的面孔,出现于斗争生活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合 辙押韵、朗朗上口。它以独特的魅力,在部队官兵中广泛流传开来。 八路军某支队初入冀东地区,战斗极为频繁。有一次,部队连续行军,非常 疲劳,部分战士思想不通,对挺进冀东的意义认识不足。面对这一情况,支队政 治部宣传干事兼宣传队指导员,同宣传队员一起编写出“快板诗”《挺进冀东》 :赶———从雁北,到雁南。/一气走了三千三,/喜峰口上来抗战!看——— 渤海岸,山海关。/万里长城脚下边,/拳头指向长白山!干———逼唐山,围 开滦。/北宁铁路拦腰断。/开展冀东游击战! 这首简练、明朗的“快板诗”,把部队从冀北东进以来的任务、目的和今后 的战斗意义,表达得非常明确,战士们看了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淮海战役中,某野战文工团员下到“济南第一团”一营三连,只见打了胜仗 的战士们,有的头缠绷带,有的疲惫不堪地抱枪坐在地上,有的躺在草垛旁…… 指导员双手抱拳说:“你们能让我的战士笑一笑,我就给你们磕响头了。”文工 团员的开场白就是四句“快板诗”: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战士们个个笑意灿然 。指导员禁不住伸出大拇指说:“行!你们真有本事,不仅把我们的战士逗笑了 ,还帮我们上了堂生动的时事教育课,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 武器了。
———摘自斯诺《西行漫记》
活报剧在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应运而生,是我军创建初期蓬勃发展的军营文 化的产儿。它一诞生,立即受到整个革命根据地的欢迎。 打了胜仗,“演他几台戏”;解放了一个地方,“演他几台戏”。演戏,成 了部队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演出的节目,大都以活 报剧或话剧为主。有集体创作的描写红军战士,隐藏在白区开展红军活动的《我 ———红军》;有写国民党白军虐待士兵的《非人生活》;有《朱德在美国》、 《武装起来》、《沈阳号炮》、《为谁牺牲》等许多深受官兵喜爱的名剧,还有 歌舞活报剧《粉碎敌人的乌龟壳》、《你是哪个部队的》,每次演出,官兵都说 “呱呱叫”。
部队需要战斗的文化,在艰苦的斗争生活中,特别需要。
———周恩来论文艺
鼓动棚也叫“宣传站”,说它是“棚”,大概在于它的“简易”和流动性。 把一个条幅拉起来,再吹拉弹唱起来,俨如搭成了一个“棚”。 长征最突出的特点是“走路”。在那激流不止的行军当中,从鼓动棚中听到 演奏,听到歌声,听到朗诵,红军战士脚下便像生了风。 “鼓动棚”的另一项工作是编写鼓动标语,鼓动诗歌。这种即兴之作,写在 纸上或门板上,让行军中的战友们在此喝水歇息的片刻,即刻得到精神上的鼓舞 和享受。于是,“鼓动棚”有了这样八个字的注释:“吹拉弹唱,兼出洋相”。 作鼓动的宣传队员,在行军队伍的前后。队伍上山,他们在路旁插上小红旗 ,呱嗒呱嗒地打起竹板:“翻山顶,看本领,比比哪个是英雄……。”队伍一走 过,他们拔下红旗又往前赶,转眼间,跑到另一个山坡等队伍去了。
红军是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它的精神生活也有崭新的内容和崭新的形式。
———摘自一位老红军的话
美术在长征生活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鼓舞激励作用。有一次,因为鼓动棚前 的标语没有配上画,进军行列中有人这样喊道:“为什么不在上面画上个红军登 上了山顶呀?!” 墙头画不只画在墙头。在长征路途上,红军画家黄镇走一路,画一路。有时 画在纸上,有时画在门板上,有时也画在石壁上。他画画,是艰苦生活的激情记 录,也是情感的真切表达。林伯渠老人闪亮的马灯,飞夺泸定桥那十三根铁索的 险峻和二十二名勇士身上的烈焰,还有草地宿营的篝火,日夜兼程的队伍,都一 一跃然于他的笔下……画看上去显出特别的质感,因为墨来之不易,把锅灰刮下 来,把烟筒里的灰捅下来,便成了墨,血与火和这特殊材料绘成的《长征画集》 ,至今光彩犹存。
成功的文艺要能激动人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你们要深入群众,用文艺 把部队活跃起来。
———周恩来论文艺
红色是革命的象征,萌芽于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的“霸王鞭”等舞蹈,被 称之为红色舞蹈。 红军连队“军人活动室”里,文艺小组的演员们依据江西、福建一带流行的 民间歌舞表演,如《打花鼓》、《小放牛》、《采茶戏》等,在旧曲调上配上新 词,或把原有的内容加以改编,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出来,活泼生动,煞是好 看。 1931年,从苏联归来的“赤色舞星”们,常在红军大学俱乐部舞台上,把从 莫斯科学到的《“国际歌”舞》、《海军舞》、《陆军舞》、《空军舞》、《工 人舞》等教给战士们。革命舞蹈迅速传播于红军与乡村之间。像《妇女解放歌》 、《送郎当红军》、《拥军优属》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好节目,苏区的青年 们几乎都会唱会跳。长征途中,红六团遭到敌人骑兵团的袭击,损失很大。《打 骑兵舞》运用歌舞的形式,直接为军事服务,具体地指导战术,增强了战胜敌人 骑兵的信心,打了不少胜仗,堪称一个创造。根据农民暴动创作的《马刀舞》, 展现红军战士训练刺杀场面的《刺杀舞》等,节奏铿锵有力,动作雄壮健美,于 无形中显示出壮军威、振士气的鼓舞作用。
业余歌咏活动在红军战士中有强大的鼓舞作用,每个战士都会唱歌。
———摘自一位老红军日记
从我军创建开始,歌咏活动就是军营文化活动最突出、最活跃、最普及的文 娱形式。一曲曲铿锵激越的军歌,会让每一个士兵在不知不觉中热血沸腾。红军 在行军疲劳的时候,文化干事就开始拉歌、赛歌。有的歌,红军长征一路唱,一 直唱到瓦窑堡,唱到陕北。有带鼓舞性和配合战斗任务的《粉碎“围剿”胜利歌 》、《打龙岗歌》、《庆祝红军会师歌》等。这些歌曲有的是根据当时的政治军 事任务及宣传教育材料所编写,有的是采取民间流行歌曲,填上新词等方式创作 。 什么时候唱什么内容的歌,是有规定的。红军经过战斗,在开进村庄的时候 ,每每要整理军容风纪,抖擞起精神,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于是,大 人小孩都围拢过来,歌声马上传遍整个山村,人们知道,是红军来了!
|
| |||||||||||||||||||
![]() |
返回主页
解放军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