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点拨】
一、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作,通过学习,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景物的美,体会文中表达的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
二、 学习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三、 通过学习,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例题解析】
一、 指出下面一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并结合内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修辞方法:
作用:
解析 本段三句话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并赋予他们人的动作和感情,三句话又各自独立成段形成排比。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春天的清新、美丽、可爱、充满活力的特征,运用排比把作者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
二、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性。(名、动、形、数、量代)
1.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
2.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
解析 此题是辨别实词的练习。关于名词要注意表具体事物和表抽象事物的名词要正确识别。“山城”是表具体事物名称的名词,“方法”是表抽象事物的名词。方位词属于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边,如“坡上坡下”即是名词“坡”加上方位词“上”和“下”。动词种类很多,此题中“是”属表判断的动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如“美丽”。数词有表确数和表概数两类,题中“千千万万”即表概数。量词常常和数词连用,比如“千千万万个”。也可以单用,如“真是座美丽的山城”中的“座”。代词里人称代词“你、我、他”及复数最常见。“这、那、这些、那些、这样、那样”是指示代词,数量不多,但运用时必须指代明确。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在句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应该熟练掌握每类词的特点,正确辨别和使用它们。
三、 比较一下,下面几个句子,哪个是比喻句,哪个不是,为什么?
A.人们都说王刚和他的爸爸长得像极了。
B.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
C.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你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D.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E.少年儿童,是祖国大花园中初绽的花朵,他们的身上寄托着祖国未来的希望。
F.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解析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景。通常是以具体的描绘抽象的,以浅显的说明深奥的,使读者感到生动形象,便于领会。比喻既是“比”,就有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用作比喻的事物(喻体),还有使两者发生关系的辅助词,即喻词。但并不是每一个比喻,都必须同时在字面上出现这三个要素。比喻有三种类型,即明喻、暗喻、借喻。明喻的喻词通常是“像”,可是,不见得使用了“像”这个词的都是比喻句。试题A句是王刚和他爸爸在形象上有相同之处,没有谁喻谁的问题;B句和C句没有喻体,句中的“像”字表示“好像”,因此都不是比喻句。D句有本体“老城”,喻体“砖窑”,喻词“像”,因此是比喻句(明喻)。暗喻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喻词不同,通常用“是”、“成了”等作喻词,E句有本体“少年儿童”,喻体“花朵”和喻词“是”,因此是暗喻。借喻则是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喻词,如下句“厚障壁”即是喻体直接出现。因此,此题中D、E、F都是比喻句。
四、 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指出属于哪一类副词。
1.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
2.一切都是我的错,难道这样还不行吗?
3.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解析 关于副词的学习,要结合句子,再与它的语法意义联系就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也就是说,它总出现在动词、形容词的前边,这就为我们在句子中找副词提供了一条方法,即先找动词、形容词、在它们前面找副词。第1小题中,“争”是个动词,在他前边有两个副词“从来”“不”,在“计较”这个动词前也有两个副词“也”和“不”,找出后,再根据分类表就可以完成了,如“从来”是表时间的副词,“不”是表否定的副词,“也”是表重复频率的副词,同理,第2小题的副词是:都、难道、还、不,“都”是表范围的,“难道”是表语气的,“还”是表重复的,“不”是表否定的,第3小题大家可以试着做一下。
五、 在下列各句中填上适当的连词
1.教师代表们讨论 通过了这个决议。
2.已超过集合时间半个钟头了 他还没有来。
3. 天下大雨, 会议改期举行。
4. 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取得胜利。
5.张华同学不仅学习好, 体育也不错。
解析 填写适当的连词要注意“适当”二字,所谓“适当”就是要符合句子的意思,这就要看这个所填的词两边的意思了,第1小题中两边是“讨论”“通过”,是并列关系的可以填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并”(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不止一个,要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当的)。第2小题中,两边的意思是转折关系的,故可填“而”同理,第3小题两边是因果关系的,可以选择“因为”“所以”,4、5小题大家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试一下。
【重点、难点练习题】
一、 下面句中副词最多的是( ),没有副词的是( )。
A.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D.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
二、 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恰当的一组连词。( )
1.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 )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 )到地上来。
2.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 )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3.它们( )也捕捉鸟雀,( )不是肉食兽类。
4.( )被人家惹恼了,( )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A.只要……就; 才; 即使……却; 因为……所以
B.如果……就; 且; 尽管……可是; 假使……就
C.只有……才; 而; 虽然……却; 要是……还
D.要是……就; 而且; 既然……也; 只要……就
三、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驯良(和顺善良) 矫健(强壮有力)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空灵(空旷有灵气)
B.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贮蓄(储存、积蓄)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C.容声音圆润柔媚) 朗润(明朗润泽) 安适(安静而舒适) 乖巧(机灵、巧妙)
D.追逐(追赶驱逐) 静默(寂静而沉默) 黄晕(昏黄不明亮) 舒活(舒展、活动)
四、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乙: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 )zhì热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 )zhuì满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息,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1.给甲段中红色的字注音,乙段中依拼音把汉字写在括号内。
2.甲乙两段文字写风的角度有共同点,从感觉上看,其共同点是( )。
A.从触觉角度写风 B.从听觉角度写风
C.从嗅觉角度写风 D.从视觉角度写风
3.甲段文字描绘春风的特点是( )。
A.温暖和煦 B.微弱不寒 C.轻柔润泽 D.闷热湿粘
4.乙段中描绘夏日海风的特点是( )。
A.温暖和煦 B.微弱不寒 C.轻柔润泽 D. 凉爽舒服
5.甲段在写春风时,主要运用人的感觉来形容无形的风,这些感觉是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6.甲段和乙段在描写风时共同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暗喻 B.拟人 C.明喻 D.借喻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内容。
【全方位单元综合练习题】
一、 选出注音全对的一组,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披(pī) 蓑(suō) 巢(cháo) 擞(sǒu)
B.晕(yùn) 髻(jí) 眨(zhá) 笠(lì)
C.嫩(nèn) 镶(xiánɡ) 敞(chǎnɡ) 藻(zào)
D.榛(zhēn) 矫(qiáo) 乖(ɡuái) 栗(lì)
二、 试在下列各句中填上适当的连词。
1.同学们讨论 通过了这个决定。
2.妈妈急着满脸是汗, 他还哈哈大笑。
3.困难 很大, 大家有决心把它做好。
4. 老师不断地教育他, 他改掉了坏毛病。
5. 有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并且、而、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不管)
三、 画出下列句中的副词,并说明各用来修饰什么词语。
1.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2.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
4.松鼠是十分警觉的。
四、体会作者对春草、春花、春雨的形象描绘,完成下面的练习。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春草下述特征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①萌动的幼芽,破土而出( )
②这温顺柔和的草儿多讨人喜欢( )
③初生的春草带着几分娇柔( )
④一片一片铺向远处的天边( )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春花特征的语句,按要求写在下面。
①繁茂:
②色彩:
③香气:
3.按下面要求摘抄课文中的语句,写在空白处。
①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
②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4.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它概括,写在括号内。
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
②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③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五、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文先总写春山、春水、春日是由于春天的到来首先表现在山、水、阳光的变化上。( )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一个比喻句,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蓬勃的景象。( )
3.“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两句用了排比、拟人、比喻三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花朵之多,花色之艳,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
4.“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意思是杨柳发出的风吹到脸上不觉得冷。( )
六、 阅读语段。
①桃树、杏树、梨树,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②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③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④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⑤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C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给红色的字注音。
A.趟儿( ) B.仿佛( ) C.散( )
2.这段文字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
A.空间顺序
B.地点的转移
C.时间顺序
D.由上到下,从树上、树间到地上。
3.全段共5句话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句意写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④ ⑤
备选答案:A.春花数量多,种类丰富
B.春花竞相开放
C.花的艳美
D.由花产生的遐想
E.蜂飞蝶舞
4.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段意。
5.这段文字写春花是 描写,写春虫是对春花的 描写。
6.分别写出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A. B. C.
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1.给下列各红色的字注音。
①济南( ) ②奇迹( )
③觉得( ) ④响( )晴
2.下列各词在文中的意思推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响晴,指(天空)晴朗无云
B.响亮,形容天气极热,热得发出一种一种响声
C.温晴,指天气温和(不冷不热),晴朗无云
D.毒,形容猛烈
3.填空。
济南的冬天同北京相比,好在 ;同伦敦相比,好在 ;同热带的地方相比,好在 。
4.把济南的冬天同北京、伦敦、热带的地方的冬天相比,其用意是( )。
A.说明我识多见广,“比较”是可靠的
B.说明济南地处北中国,所以算个宝地
C.为了突出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天气温晴,在中国北方“真得算个宝地”
D.为了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没风,晴朗
5.“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好不好,为什么?
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 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型(连字义),而且在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最恰当的标题是( )。
A.学习汉语十分重要 B.外国人也应学汉语
C.汉语可以治病 D.汉语与英语的区别
2.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入第3段空格中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B.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
C.不管他是谁,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D.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谁。
3.第4段中两个“这”字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正确的选项是( )。
A.相同 B.不同 C.基本相同 D.基本不同
4.结合前三段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给“失语症”下定义(不超过24个字),失语症是:
5.第6段首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中“这种关系”具体指的是什么关系?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波浪线画出。
6.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脑外伤者未必患失语症或失读症。
B.第5段最后一句中的两个“更”字,说明了学习汉语是促使左右半球得到充分锻炼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C.第6段末句“试验初步”,说明这位心理学家这项实验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第7段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失读症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阅读能力。
九、 作文。学习《春》,写描写景物的作文。
参考题目:1.春到校园
2.雨后初晴
3.秋
4.中秋月色
片段练习参考题目:1.晚霞
2.朝阳
3.月牙
4.玉兰花开
提示:
1.景物描写的前提,是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描写得具体、生动。
2. 凡写文章,都要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因此,所写景物要与文章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