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弹指一挥间,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创业,激流勇进,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边疆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造就出繁荣昌盛的新西藏。西藏税务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做促产增收的先行兵,当产业调整的陆战队,做经济秩序的护卫者,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恪守部门职责,深化税收改革,强化征收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税收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既汇集了100亿元的建设发展财力,也在人民经济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迹。
四十年征途云和月
西藏的税收事业在党的旗帜下获得新生,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获得飞跃。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基础薄弱,西藏国税面对的是“点多、面广、税基弱、压力大”的税收征管特殊格局。面对困难,全区国税系统101个基层征收单位、1165名税务干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法治、公平、文明、高效的新时期治税思想,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励精图治,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在改革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进,在求实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在曲折中壮大,克服“人手少、基础差、环境苦”等困难,税收收入、税收法制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和基层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40年来,西藏国税系统涌现出10个国家级先进集体,10个省级先进单位,3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先后5次受到国家税务局、自治区党委政府通报表彰,在行风评议中被自治区评为群众满意单位。
税收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0年里,西藏国税已组织税收收入100亿余元,有力地提高了西藏自我发展能力。1965年全区税收收入仅1208万元,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税收收入一直徘徊不前;改革开放后的10年里西藏发展步入新台阶,税收收入增长到1993年的1.63亿元牷1994年西藏进行税收制度全面改革,税收乘全区经济发展东风进入高速发展期,由1994年的2.19亿元迅猛增长到2004年12.88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7%,2005年将突破14亿元。税收占GDP的比重也逐渐提高,2004年已达到6.4%。随着近10年来税收收入规模不断扩大,税收职能作用已得到全面发挥,既为各项建设汇集了可观的财力,也为西藏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搭建了循环发展新平台。
税收政策体系营造经济发展宽松环境
建造了融入全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打破了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坚冰。1994年,按照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本着“体制衔接、框架一致、从轻从简、适当变通”的原则进行了和平解放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影响最深远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税制改革。开征了增值税、营业税、内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教育费附加等11种税费,暂未开征消费税,免征农牧业税,并对农牧区部分应税劳务收入实行免税优惠。新的税收制度体系与全国基本一致,促进了与全国经济交流,为地方经济发展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建造了推进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各税种除执行全国统一的优惠政策以外,已初步建立了切合西藏发展需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自2001年起企业所得税统一执行15%的优惠税率;自2004年6月起增值税、营业税月收入起征点调整为5000元;民族手工产品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新办企业、部分新办第三产业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免;对高新技术企业、招商引资、下岗再就业实施了不同程度且幅度较大的税收优惠。目前,全区有一半以上的个体工商户享受起征点免征政策,另有480户企业享受各项政策减免,年减免税收总规模达到1.37亿元,这些优惠政策的执行,在推动西藏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促进西藏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学化管理建造税收征管新格局
多年来,西藏国税系统按照“执行政策、维护稳定、推动发展”基本要求,坚定“科技加管理”基本理念和工作思路,突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实施多轮税收改革,打造了人机结合的“电子化”税收征管新格局。一是建立实施税收源头管理机制。大力推行税控管理装置,建立了重点税源监控制度,加强对零星税源的控管,大力清理漏征漏管户,建立非正常户管理制度,税收征管不断完善。二是强化征管绩效考核。制定实施《西藏自治区国税系统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统一了考核标准,明确了考核依据,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的考核机制;三是强化科学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征管户联系制度,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高收入者建立个人所得税征管档案;建立健全纳税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对不同等级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通过科技兴税、以票管税、精细化管理和建立协税护税网络,强化了税收征管,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实现了税收征管“三个大转变”:由税收“真空地带”粗放式管理向户籍式精细化管理转变;由单纯考核计划任务向考核征管质量和税收宏观计划转变;由手工征收方式向微机管理方式转变。形成以“税收征管质量论英雄”的新的税收征管工作局面,开创了税收管理新境界。科学化征管局面的形成为及时贯彻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造了令行禁止的部门新形象。
依法治税创建税收经济新环境
西藏国税按照依法治国战略方针和国家税务总局依法治税“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执行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行政许可法》等涉税法律法规,重点规范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和执法权限,制定实施《税收执法考核实施办法》和《税收执法违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定期开展执法专项检查,定期清理税收规范性文件,强化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监督,切实解决执法随意性问题。建立了“四分离”的税务稽查工作机制,强化税务稽查组织体系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使税收执法做到岗位有责任、执法有依据、监督有制度、落实有检查、过错有追究。认真开展纳税宣传和纳税辅导,加大了对纳税人依法纳税宣传力度和纳税遵从引导力度;认真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税收秩序整顿规范工作,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1994年以来全区税务稽查部门查补税收收入累计达2.5亿元;认真做好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努力推进税收工作由收入型向法定导向型转变,积极优化并创建良好的税收环境。
优化服务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机制要求,西藏国税系统牢固树立服务宗旨意识,不断改善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增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实现纳税服务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的转变,着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税务机关。积极建立多功能、一窗式、规范化的办税服务厅;开展送法上门工作,定期向纳税人免费发送《税法公告》;积极落实西部大开发、国企改制、科技成果转让、下岗再就业、招商引资等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全区税务内部网站,建设全区税收法规查询平台;积极探索并建立电话申报等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开通12366纳税服务热线,及时受理纳税人的各项税收咨询;设立96555涉税举报热线,及时处理纳税人相关举报;深入开展税法宣传,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纳税服务不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税收工作由监督管理型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融洽了税务部门与纳税人的关系,为西藏迈步走向繁荣昌盛新时代整合了力量。
科技兴税揭开税收工作新篇章
西藏国税不断更新税收信息化建设新理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信息化建设支撑下的专业化工作格局。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行政许可、税务稽查、税收统计等税收核心业务的税收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全面建设金税二期工程,实现出口退税管理系统与增值税管理系统信息整合,增值税认证、稽核、协查系统与全国联网,初步实现纳税人信息资料“一户式”储存;推广使用企业所得税管理系统,实现所得税规范化管理;建立省、地(市)及部分县三级信息高速通道,实现全区区域网联网;全面推广应用CTAIS新征管软件,实现全区地市级征管数据省局集中,实施人机结合、规范化管理;办公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自治区党政网入网建设,实现了网上传送信息、提供信息查询;实现税银联网,推行了电话申报等多元化申报体系。税收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入,为下一步建设“电子税务机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揭开了税收工作历史新篇章。
税务队伍勇立潮头向未来
西藏国税系统现有1165名干部职工,平均年龄33岁,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952人(含大专学历远程教育毕业456人),占总数的81.72%,为1994年的7.67倍,硕士研究生学历4人,硕士在读4人,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多年来,西藏国税坚持以人为本,为适应税收工作不断发展的要求,培养了一批善于学习、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的国税干部。不断创新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机制,强化培训教育,积极引导干部职工求学上进,组织了大规模、分层次的全员培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学习力、创造力、竞争力;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道德规范培育人、用先进典型激励人、用反面典型警示人、用知识技能铸造人、用严格制度管理人、用真挚情谊感染人、用文明活动陶冶人,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干部交流、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干部试用期等制度,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环境,培养了敬业、精业的干部队伍,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明的工作纪律、精干高效的业务技能树立了崭新的税务形象,推动了税收事业蓬勃发展。
世界屋脊,离太阳最近,向着光辉。西藏的税收事业明天会更好!(责任编辑:王淡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