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我国辞书出版史上一件珍贵的史料方厚枢
1957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辞海》主编之一舒新城,舒提出编辑大辞海和百科全书的建议。毛泽东说:“我极为赞成”。“到现在还只能用老的《辞海》《辞源》,没有新的辞典。”“你的建议很好,应写信给国务院。”舒说:“我已写信给人大常委会。”毛泽东说:“你应该挂帅在中华书局设立编辑部门,以先修订《辞海》为基础,然后再搞百科全书。”舒听说要他挂帅,表示为难:一则人手不够,经费有限;二则自己的年纪大了(此时舒64岁)。毛泽东风趣地说“你有儿子吗?自己不干了,儿子继续干下去”,鼓励舒“一定干”,并指示在场的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帮助舒新城解决具体问题。据此,中央就把修订《辞海》的任务交给了上海。在这次谈话中,舒新城还提出作者人员问题 。毛泽东说:“现在有那么多右派没事干,你何不趁火打劫,调一批真才实学人去?”舒犹豫地问:“如果批右派批到我头上怎么办?”毛泽东开玩笑地说:“你别怕,是我委任你当右派司令嘛!右派帽子我们两人分担。”后来有一批“右派”参加编《辞海》,就是这么来的[1]。 《辞海》的修订编纂工作于1958年春正式启动。4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将《辞海》修订工作的意见和有关问题向中央并报毛主席发电请示,电报中说: “这些年来,没有一部像样的辞书,供察考之用,确是出版工作的一大缺点。根据主席的指示,我们即责成上海市出版局协助舒新城先生积极着手筹备辞海的修订工作。经过反复研究初步决定:(1)在上海成立辞海编纂所,名义上仍属中华书局建制。行政上由地方具体领导。(2)修订‘辞海’至少需要五年时间。在此期间,作为事业单位,由地方投资。估计约需经费一百五十万元。(3)辞海编纂所由舒新城负责。我们已配备两个局一级干部、二十多个一般工作人员,并从上海各高等院校抽调一部分教师和少数右派分子,把架子搭起来,现在已开始工作。 “‘辞海’出版已二十年。近二十年来,世界经过很大的变化,中国已经过很大的变化,新的辞目到处都是,为数极多。这些新的辞目,在修订‘辞海’时,需要加以搜集、整理,及时地收进来;而原来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旧辞目,应该剔除或修改者,又至少占全部辞目的三分之一。 “对于这样一件文化建设的基本工程,市委已决定亲自领导这一工作,指定宣传部具体负责督促检查,决心把它做好。但是,对辞书编纂,我们是缺乏经验的,牵涉面也较广,深恐有负主席的委托。为此,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提请中央研究解决: “(一)为了加强‘辞海’工作的领导,首先需要明确它的方针任务。这个问题牵涉到其他辞书的编纂和分工,建议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领导之下,单独成立辞书工作组,由国家统一规划,研究有关辞书的方针任务、协作关系等重大问题。 “(二)建议中央指定中国科学院、中央文化部、中央教育部对‘辞海’编纂所的业务有指导和帮助的责任。 “(三)人力除在上海就地取材,尽量配备以外,还请中央将散处各地而‘辞海’又迫切需要的编辑人员,及早调齐,以利工作。(名单附后) “以上意见,是否有当?请速指示。” 电报最后附有请调的六人名单,其中包括朱文叔(前《辞海》主要编辑,现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刘范猷(前《辞海》编辑,现在长沙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工作)、朱谱萱(现在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俞振(现在北京大学俄文系工作);还有两名“右派分子”:曾彦修(现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工作)、高觉敷(现在南京师范学院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收到上海市委的电报后,立即将来电抄送: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陆定一、陈伯达、谭震林、聂荣臻、习仲勋、杨尚昆、胡乔木及中央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国务院第二办公室、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教育部等有关方面。 5月3日,陆定一看到上海市委的电文后即批:“周扬、子意同志:调人事请即研办。”周扬于5月5日批:“我看,人可以同意调给。科委下成立辞典组,亦可办。请光远、之静商君辰办。”5月9日,中宣部负责干部工作的负责同志签署:“我们即商调。” 5月19日,中共中央电复上海市委:“同意你们关于修改‘辞海’问题的意见。关于统一规划辞书的出版方针以及给辞海调配编辑人员问题,已嘱中央宣传部研究解决。”这份复电是经陆定一、杨尚昆阅后,由彭真批发,电文同时抄发邓小平、杨尚昆、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充分说明中共中央对于《辞海》修订工作的重视[2]。 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1958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前身),舒新城为主任,李俊民为副主任。1959年又在上海成立了辞海编辑委员会,由舒新城任主任,罗竹风、曹漫之为副主任(舒新城逝世后,由陈望道任主任。陈逝世后由夏征农任主任),修订《辞海》的巨大工程终于启动了[3]。 注 释 [1][3]巢峰.《辞海》的编纂和修订.出版史料,2003(2) [2]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7—1958)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即将出版 (作者单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ID: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