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T两会 | 互联网年会 |
|
|
||||||||
电子政务三大趋势■ 本报记者 宋乐永 |
![]() 电子政务正在进入一个以深化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阶段,从重点建设内部办公自动化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从重点建设部门应用系统转向推进部门间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从“自建自管”转向“一体化”建设。 8月18日下午,参加全国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现场会的100多位代表到上海市松江区企业服务中心参观,让来自全国各地信息办的领导们吃惊的是,松江区不仅把计委、经委、建委、农委、旅委、科委、外经委等32家单位集中在一起合署办公,而且通过网上并联审批实现了“一套表式、一口受理、一网运作、一次办结”,松江区的实践表明电子政务正在进入一个以深化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阶段。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成为电子政务新战场 上海市松江区政府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的市场主体信息为基础,整合各审批部门的许可证信息和日常管理信息,2004年11月建成了区企业基础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上并联审批,松江区各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据统计,企业设立时间从原来的30天甚至几个月减少到7天以内,大多数企业取得营业执照的时间比未实行“并联审批”前缩短2/3。松江区副区长季文冠说,过去每年三四月份,政府门前总堵车“成灾”,大批企业等待年检,今年堵车现象已彻底消失了。 珠三角地区的佛山、广州、江门等地现在也把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转向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电子政务作为改善当地投资环境的利器。广东省江门、珠海、佛山等地方政府,前几年主要通过减免税收、批地等吸引企业到本地落户,现在可批的土地已经不多,企业对减免税也不再特别感兴趣,于是政府把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利器。如广东省恩平市房产局在一楼大厅建设了自动化、网络化的电脑办文系统,实行联网运作、联网监控,申办者如果证件齐全,只需签一个名就可以办妥,工作效率比以前提高了10倍。 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为什么要从内部办公自动化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呢?这既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加大了公共服务的力度,努力完善“一门式”、“一站式”服务,解决老百姓“多头跑、重复报”的难题。国信办副主任陈大卫在全国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现场会上说,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要求。另一方面,从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看,政府内部的网络、OA等应用已有相当的基础,“十二金”工程等业务应用系统也已经覆盖了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活动领域,而面向社会的外部应用还相当薄弱。客观地说,内部办公自动化和业务应用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加强了社会监管等,但除“金税”工程、“金关”工程等少数大项目外,多数部门电子政务的投资效益并不明显;除少数失败项目外,多数电子政务项目投资效益不明显的重要根源之一是“用户”太少,因为以往的应用主要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尤其是面向单位领导。以一个50万人口的地级城市为例,面向机关内部的电子政务系统即使所有公务员全用,其“用户”也至多不过千余人,但如果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即使只有10%的市民用,该系统也有5万“用户”,用户多了产生的效益自然也多。市民得到实惠了,政府管理水平提高了,各方面对电子政务的成效认定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上海市副市长杨雄说,满足公众需求是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电子政务“以外促内”的强大动力,因此当前的主流应用必然转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陈大卫表示,国信办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公众服务系统建设,通过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为公众提供各种交互式服务。 重点推进已建系统的互联互通 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并不是新建一批电子政务系统,而是通过已建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向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建设和部署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要应用系统,基本覆盖了办公、宏观经济、财政、税务等中央国家机关的主要政务活动领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效益低下、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以自然人领域为例,省市级部门下发街道办的信息系统达20多套,市民需要分头跑、重复报,造成基层重复采集、重复输入,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难以支撑属地化管理。 有消息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将重点推动各地方、各部门已建应用系统的完善和应用,重点推进部门间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尽量少建单一部门的应用系统;围绕关键业务,以数据为中心,通过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支持部门间业务的开展,逐步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发挥各应用系统的综合效益。上海市信息委副主任乔志刚说,上海市电子政务下一步建设的重点不在于简单地铺摊子,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共享和应用集成,将前阶段的建设成果集成、放大,打通部门边界,支撑跨部门业务协同,从而更好地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在推进已建系统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将突出服务基层的原则,追求“以下促上”的效应,换句话说,将来电子政务系统服务的重点将不再是上级政府和本部门领导,而是服务基层、服务大众。据调查,为了将基层从重复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服务公众中去,广州市越秀、黄埔、白云、荔湾、珠海等5个区建立了区级信息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数据集中管理,大大促进了政府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通过数据中心,在民政办完结婚登记的育龄妇女信息一天两次共享给区计划生育局和街道,使以前需要一个月完成的工作,现在几分钟即可完成,业务联动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及时到位。再如,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普查,通过数据中心对已有资源和各部门汇集上来的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和分发,大大提高了普查效率。 推进“一体化”建设 不论是新建面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系统还是推进已建系统的互联互通,都需要改变传统的自建自管信息系统的思想观念,探索“一体化”建设的路子,即围绕应用协同由第三方建设和管理支撑平台,各部门都是平台的用户,从而降低建设以及运维成本。 “一体化”建设包括信息一体化和应用一体化两个方面。信息一体化指构建信息资源库和信息交换平台时,在功能方面体现对上、对下和横向“三联”,与已有应用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对于未建系统的单位则实行集中建设,从而增强条块信息资源共享。如上海市黄浦区基于人口信息库,采用ASP模式为区总工会建设了支内回沪定居人员生活困难补助系统,覆盖了原有的单机版,既节省了建设和运维成本,也促进了条块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一体化指为未建系统的部门提供应用支撑,各单位都是应用终端,与已建的系统实现衔接,打通业务流程,实现跨部门协同。 在电子政务建设初期,各地都采取了分部门建设的方式,而且取得了较大成功,从而形成了一种“自建自管”的观念。乔志刚说,对于分头建设带来的重复投入、信息重复采集、信息孤岛等问题,需要用“一体化”的理念和建设方式加以克服。信息资源是一种可反复使用的虚拟资源,与房屋等传统物质资源不同,虚拟资源的“主体”更多地体现在逻辑上拥有而不是物理上拥有。而我们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资源管理方式上,因此应当倡导“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网格化理念,改变部门对资源拥有和使用的观念。 (计算机世界报 2005年08月29日 第33期 A4) |
周报全文频道联系方式:010-68130909 |
||||||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周报发行】 【投稿指南】 【投稿声明】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媒体手册】 【编读往来】 |
||||||
Copyright© ccw.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 ||||||
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