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进入-->[直播实录] [网友讨论]
7月30日上午10点,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原中国儿童电影制片长厂长陈锦俶做客新华网,就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主题和广大网友进行了探讨。
《我的九月》,《豆蔻年华》,《哦,香雪》让我难忘
[主持人]:陈老师,您好,您从事儿童影视教育多年,在您的印象中,给您留下最深印象的一部儿童电影是什么?
[陈锦俶]:要说一部可能就更难了。第一,《我的九月》,这部影片当时歌颂一个孩子,他由一个非常软弱的孩子,在老师正确的鼓励下,变成非常坚强的孩子。人物写得非常生动,这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而且这是很有特色的,人文特色描写非常生动的一部影片。还有一部是《豆蔻年华》,它是一部青春片,在高中毕业的年代里,告诉孩子们不要只想走一条路,这部影片就在今天放映的话也是很有意义的。当时中央领导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当时在学校里放映时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还有一部是《哦,香雪》,讲刚解放以后,火车进入山区,在山区里,由于城市里的文明进入农村以后,引起农村一个女孩子的变化。因为有火车站了,在火车进入山区以后,带进了城市里的一些文明,震动了他们。但是他们又保持了农村孩子的纯朴心态,互相之间友情非常真诚。所以这部影片在参加柏林电影节时获得了儿童影片评委会大奖,国外电影人士看了这部影片非常感动,说中国影片非常温馨,孩子们非常可爱。
还有一部就是《火焰山来的鼓手》,是写新疆的一个孩子在新形势下孩子们的生活变化。这部影片也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儿童最喜爱的影片。是少数民族演员演的,非常生动活泼。在90年代初,中国儿童电影联获三连冠,一个是《哦,香雪》,一个是《火焰山来的鼓手》,还有一个是《天堂回信》,连续夺得柏林儿童电影节的大奖。
一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辟儿童电影的市场
[主持人]:这几部电影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但是国内的观众有时候却不了解,这是否跟儿童影视作品缺乏宣传有关?
[陈锦俶]:这跟宣传有关。特别是儿童电影放映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很多解决。使得很多优秀影片放映不了,孩子们看不到,这是最大的问题。现在中央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21条就规定,一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辟儿童电影的市场。这对儿童电影开辟市场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也将会给我们带来儿童市场的繁荣。
[主持人]:我看了您的经历了解到您是新中国第一代女电影摄影师,您是怎样走上摄影道路的?
[陈锦俶]:可以说是偶然的机会。新中国刚解放,我是1949年进入到电影制片厂,当时叫做北京电影制片厂。到那儿以后,刚刚解放,百业待兴,同时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我们要解放妇女生产劳动力。当时就培养了第一代女飞行员,第一代女拖拉机手,第一代女火车司机,这都象征着中国妇女劳动力的解放。但是在电影方面,没有女同志来做电影摄影师,过去也觉得这是妇女不可能做得了的事情。
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个职业需要东奔西跑。在刚刚解放的国家里,女同志出差都是很少的。第二,体力劳动也很重。因为电影摄影机是很重的,一般最低是十六七公斤,要用两只手把它拿稳,所以需要比较强的臂力和体力。这对一个女同志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一种形势下,国家觉得还应该培养几个女摄影师,就选了5个人作为第一代女摄影师来培养。经过我们多少年的实践证明,女人是可以做这项工作的,而且做得不比男人差。因为女人还有她的优点,她比较细心,因为体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但是她的智慧、智商和细致,这是天生的。这两点结合起来,我们还是比较好地承担了这项任务。后来陆续培养了几批女摄影师。
周总理提示我:创作的影片不是程式化的
[主持人]:您还有幸给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拍摄电影,在近距离地和他们接触过程当中,给您留下印象深刻的有哪几次?
[陈锦俶]:当时我们作为中央摄影组,所接触的有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外交部长,还有刘少奇主席,这些人我们都是经常要去拍摄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也使我终身难忘的,我跟周恩来总理工作时间比较长,他的为人、他的道德观念和他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精神,对我们来说是终身难忘的,而且他对我们的电影一直非常关心。
我记得有一次他陪奈温总理到外地参观访问,我是一路跟随他们拍新闻纪录电影。有一次在上海拍上海民兵大练兵,我们去了两个摄影师。我们每次拍片都是有分工的,男摄影师是以拍群众场面为主,我的任务就是拍领导观看演出这些镜头为主。我一直等着能拍一个比较精彩的,能够反映我们领导人光辉形象的镜头,我一直在他面前等着,想抓几个很精彩的镜头。我等了一会儿,他就把我叫过去了。他说你为什么老对着我们领导,你为什么不去拍群众,这大练兵的场面多好啊,你为什么光拍领导不拍群众?我就做了解释,我们是有分工的,我的任务就是拍领导看,我们另外有人就是拍群众,将来上下一结合,这个影片就生动了。他马上跟奈温解释,她的任务就是要拍好咱们俩的镜头。他们俩当时就很高兴地说话,我当时就抢了这个镜头,抢完镜头我就走了。他俩都笑了,说她完成任务了。
还有一次我们跟另外一个代表团到桂林参观访问,在那儿拍摄领导人镜头的时候。他很注意观察,他就坐在他的位置上看到对面有一个镜子,他说小陈你看,那个镜子反射出来的外面的景色多好看啊,你为什么不拍镜子?我当时没有反应过来,另外也可能那时的镜头是对焦点,都是估计的。我就想镜子里面要拍实和我这个焦点怎么对,我没算过。我说这个不好拍,怕拍虚了。他马上站起来到外面,他说这个角度挺好,拍点山水风景。这就给我很大的提示,他平常批评我们的电影程式化,一看我们的片子老提这个意见。后来我们反思,我们有时候确实只盯着一个人,只盯着一个角度,只盯着一个方面,没有想到这个片子的多面角度,有人有景,这样片子就更生动。他经常提示我们这样做。举这两个例子,说明他很关心我们,提示你创作的影片不是程式化的,而是多方面的,把片子拍得更好。
尽管我们拍了200多部影片,但是孩子们能看到的影片却很少
[主持人]:目前我们国家儿童电影事业是什么样的状态?
[陈锦俶]:我简单说一下儿童电影的历程。中国电影从1905年开始有第一部电影,明年是中国电影的100周年。但是中国的儿童电影是从1922年生产了第一部儿童电影,至今有82年了。1922年生产的第一部儿童电影短片叫做《顽童》。到1923年,生产的第一部儿童电影叫做《孤儿救祖》,到今年正好是81年。儿童电影真正发展时期应该是解放以后,1949年到现在一共拍摄了322部儿童电影,拍摄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从1979年以后,儿童电影是最多的。1981年建立儿童电影制片厂,因为在1980年,党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的,当时社会上也有呼吁,要救救孩子。因为在一段时间里,电影市场引进了一些影片,同时也从地下流进了一些没有经过批准的黑片,在社会上确实对孩子们造成了一些影响。电影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是一种视听艺术,孩子们特别容易接受,特别喜欢看,很容易模仿,影响很大。
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上有呼吁,应该救救孩子,电影市场要管理。但是有些成年人影片不适合学生和未成年人来观看。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决定成立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1980年在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上决定的,在1980年的6月就建立了中国唯一的儿童电影制片厂,当时就叫北京电影制片厂,到现在已经24年了。
儿童电影制片厂建立以后,我是1981年调进来,于兰是首任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在她的带领下,创建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应该说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以后,有一批儿童电影的专业人员在研究如何拍好儿童电影的问题。过去也拍过儿童片,比如《小兵张嘎》、《红孩子》都是很优秀的儿童电影,但是没有专业的人来研究。儿童电影,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需求,包括18岁以下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同年龄也有不同的需求。
比如在9岁以前的孩子,他们的需求和9岁到初中一二年级这个年龄段,和十四五岁到十八岁,要求绝对不一样,因为知识层面不一样,对人生感受不一样,要求也就不一样,应该按照不同年龄来拍摄儿童电影,我们开始就研究了这些问题。
儿童电影制片厂从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末期,电影市场却没有改变,一直按照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建立的电影发行网络,带有一定的行政管理形式,在完成着电影发行任务。所以它只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大一统的市场,这样实际就把儿童电影挤掉了,可以说从建立儿童电影制片厂以来,一直就没有建立儿童电影市场,这样就使得生产与市场脱节。尽管我们拍了200多部影片,也有不少优秀影片,但是孩子们能看到的影片却很少。
我们常常说萝卜白菜搭着卖,就是我给你一个大片,你把几个儿童片发出去。底下买是买了,但是只要大片,不发儿童片。事实上,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毕竟是一个商品社会,这个商品没有市场,这个事业就没法发展。所以我们多年来说,中央对儿童电影很重视,儿童电影一直由政府补贴拍摄的,但是市场没有补贴,我们也曾经向中央提出过这方面的要求,还曾经和中央税务局开会研讨,怎么样解决电影发行中的政府税收补贴问题,你知道哪场是放儿童片,哪场是放成人片,没有办法统计。
《宝莲灯》成本很高,大多数儿童电影是亏损的
[主持人]:网友“九月的高跟鞋”问:在我的记忆当中,《宝莲灯》是很不错的一部儿童电影作品,《宝莲灯》采取什么样的发行方式,为什么如此成功?这种成功的范例出现以后,为什么就没有类似的影片出现?
[陈锦俶]:还是票房,票房是很重要的因素。《宝莲灯》这部影片是拍得很优秀的影片,在动画片上运用了很多高科技。同时,《宝莲灯》也在国外发行,所以它有一定的收益,但是是否盈利我不知道,因为它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但是很多影片是没有好的宣传,所以大多数儿童电影是亏损的。
[主持人]:那《宝莲灯》是儿童片还是商业片?
[陈锦俶]:应该说兼顾,儿童片也有很好的市场,比如美国拍摄的《狮子王》,在国内外的市场非常好。当时在中国市场就获得很高额的回报。像现在美国有些儿童大片,比如比较热门的《哈利.波特》、《怪物史莱克》。他们首先都是面对儿童,这样小手牵大手。我们现在在儿童片的制作上都不太敢大投资。
《我的小学》剧照
张艺谋始终不承认《一个都不能少》是儿童电影
[网友“扬子饿”]:据了解,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导演都是拍儿童电影的,但是他们又另辟蹊径,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锦俶]:张艺谋、田壮壮、冯晓宁,这些都是比较知名的导演。他们当时的实习作就是在儿童电影制片厂拍的,他们拍的第一部电影叫做《红象》。这部实习作品已经反映出他们的才干。为什么他们后来就不愿意再拍儿童电影,包括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实际上这部片子应归纳为儿童电影,但是张艺谋始终不承认它是儿童电影。我们当时搞儿童电影评选的时候,他们都不报名,他不敢承认是儿童电影,很大原因是市场问题。一划到儿童电影,市场就受很大的损失,炒作宣传上也受到很大影响。
[主持人]:如果是儿童电影,会有什么限制呢?
[陈锦俶]:没有限制。但是人们就以为是儿童电影了,就不爱看了。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多年来在市场当中、在观众群当中形成的成见。
[主持人]:为什么是儿童电影就不愿意看了?
[陈锦俶]: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在儿童电影里有很多是很优秀的老少皆宜的影片。可能多年来有一种舆论,儿童片就是给小孩子看的,而且有人认为都是小人小马小刀枪,其实不见得。从1905年开始有中国电影的时候,当时在我们国内影坛产生了一批很不健康的、不伦不类的,就是模仿欧洲一些的影片产生。在这种形势下,真正振兴了中国电影的第一部就是《孤儿救祖》,改变了在当时社会上造成的不良风气。现在在成人片市场上也有一种走向,也是模仿了国外的大片,比如说打斗、凶杀,在社会上逐渐也有反响,特别是在知识阶层,反响也很大。但是恰恰在中国的两段时间,一个是刚刚开始有电影的时候,恰恰是《孤儿救祖》、《三毛流浪记》这类影片使得中国电影有所改变。后来一批左翼电影工作者出现了一些有正义感的影片,也使中国电影走向一条健康之路。我觉得现在的电影市场,逐渐电影历史的一些事情又在发生,很不健康的电影影片,你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种影片越来越多地流向市场,以这个满足一些比较低层次的观众的需求,来弥补那些想要看黄色电影看不到的,在这里能够寻求一点的要求。这种影片在影片里头逐渐地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我们有责任向中小学生推荐一批优秀的影片,其中包括一些优秀的电影。恰恰有一批非常正面的,从艺术上来说也有欣赏价值的,比如说《草房子》,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很多奖,但是在国内没放。像这类影片,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艺术水平,不仅仅对孩子,我觉得对成人都有良知的启示。像这类影片有不少,但是陈旧观念还没有改变过来,一听是儿童电影就不放。像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去从事电影拍摄,我想也有他们一定的原因和道理。如果他们滞留在儿童电影这个行当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会像现在这么大。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把《一个都不能少》划到儿童电影,实际上最后他自己还是承认了,这就是一部儿童电影,我觉得市场因素是很大的。所以我很理解他们。现在张艺谋拍《英雄》、《十面埋伏》,影响力多大。但是像《十面埋伏》这样的影片,能让它进校园吗?不大合适吧。
农村孩子看电影应该有更明确的政策
[网友“网上老瓮]:儿童影视是一个弱项,特别是广大农村儿童和城市的儿童相比,由于种种原因更是差了很多,我国大多数儿童还是生活在农村,要关心儿童影视,更要关心农村儿童。不知道有关部门在这方面有什么措施?
[陈锦俶]:这位网友的问题很好。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从1996年开始,由教育部、文化部和广电总局联合成立一个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成立这个委员会以后,每年向全国的中小学生推荐30部左右的优秀影视片,包括儿童片和一些好的成人片,对孩子们能够起到一定激励作用,这些都是能够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一批影片。成立协调工作委员会的责任就是要指导、评选、推荐和促进优秀影片的发行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很多县级以下的电影公司都开始把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作为他们重要的发行内容,主要对象就是县级以下的学生。这样出现了一批很优秀的电影发行工作者,他们长年累月奔走在农村,奔走在乡县一级的中小学。
有一些很典型的单位,比如我们经常召开优秀影视教育工作会议。1997年我们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优秀影视教育工作者会议,评选出25个先进集体和25个先进个人,主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和电影放映工作者。在这样一种形势下,解决了农村孩子们常年看不到电影的问题。比如河南省开封县,县教委和县电影公司常年为孩子们放电影,而且为了解决孩子们看电影的场地问题,他们还发明了流动放映厅,就是一个大蓬,在学校的场地里搭起来,一次可以装四五十人。解决放映场地问题就很好地解决了孩子们看电影的问题。中影公司也向贫困地区赠送电影放映机和电影拷贝,来解决孩子们看电影的问题。据我们统计,在全国很多县一级电影单位(因为他们也是收费的,但是比较低,比如河南)基本上看一部电影花5毛钱或者是8毛钱,最多是1块钱,但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免费。全国很多省市基层都在做这件事情。
最近又出现了一个不顺利的问题,我们常常接到全国各地县级电影公司来函反映这个情况,因为国家在治理教育口的乱收费,所以制定了一个“一费制”,但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在执行“一费制”过程当中,把看电影收费划为乱收费。这就使得近十年来开展的影视教育工作在很多地方受到了阻挠,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曾经向有关单位反映过这个情况,学校里头制止乱收费,实行“一费制”也是必要的,出于对整个教育口的收费整顿。是放电影也不能完全采取免费,因为它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企业,也要有一定的市场回报,如果说市场上没有回报,只能把这个事业扼杀了。在中央文件里也说到,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来开辟学校院线。既然是市场经济规律,就是要按照市场的要求。如果把这个收费作为乱收费,让所有电影公司免费放映,我想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矛盾,我觉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应该对儿童看电影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应该有一个规定。
这是一个矛盾,我觉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应该对儿童看电影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应该有一个规定。最近六部委联合下的文,这个文里头也提到了,要解决中小学生看电影的费用问题。特别提到各地可因地制宜,依据城市与农村、中学与小学等不同情况,采取由学校负责联系,学生自愿交费观看等有偿服务的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还应该更具体一点,能够使得这样一个刚刚开始的新兴的事业红火起来,特别是能解决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看电影难的问题,要有一个更清楚、更明确的规定,因为在农村的孩子占全国绝大多数,至少占80%以上,要解决他们看电影的问题,应该要有更清楚的政策。
国际电影节也在争议:究竟什么样的片子算作儿童片?
[网友“九月的高跟鞋”]:不知道您了不了解日本叫宫崎峻的一位编剧,他曾经拍过很多优秀的影片,他的作品虽然都是表现儿童题材的,但反映的都是非常大的社会主题,而且很有震撼效应。他诠释儿童作品的角度比较特别,您能否谈一下他的作品?
[陈锦俶]:日本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影片,能不能说是儿童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这些影片是以儿童的眼光来看这个社会,来揭示这个社会中的问题。他曾经还有一部影片,实际上我们认为不是儿童影片,叫做《泥之河》。它是用儿童的视野来揭露社会中的问题。我认为它不是儿童片,小孩子可以看,但是理解不了。我们经常参加一些国际电影节,也在争议,究竟什么样的片子算作儿童片?是不是有儿童演员的就是儿童片?其实不见得。我们觉得儿童影片分类很多,如果说写的是儿童生活,儿童能够接和理解的问题,那就是儿童影片。有的是为儿童而写的,是呼吁家长们,是呼吁成人的,比如说《为什么生我》这种影片,实际上是站在儿童的视角,写的是社会问题,写的是成人的问题。
儿童电影学会一共有七八条枪,平均年龄71岁
[网友“九月的高跟鞋”]:现在有多少人是真正愿意从事儿童电影事业这个行当的?您原来是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不妨介绍一下您的同行,他们是怎样看待这项事业的?
[陈锦俶]:目前儿童电影所处的社会环境还不能够吸收更多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因为目前儿童电影的付出更多,回报很少。“儿童电影”这块牌子还在,厂已经不存在了。原来儿童电影制片厂建厂时近200人,后来整个被整合兼并,就叫做第三制片公司,只保留儿童电影这块牌子,人员就剩下七八个人了。真正还在从事全新的儿童事业的人不多了,像我们这些从儿童电影制片厂退休以后、还在儿童电影学会工作、为儿童电影奔走呼号的一些人,都是超过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有这么一些老人呢?有时候人家说,你们这些人风格怎么这么高,不求回报还在搞儿童电影,我说这是现实,并不是我们风格高。因为我们现在拿着退休金,生活有所保证,上不用养老,下不用养小,还有能力从事这项工作。但是让年轻人从事这项工作有困难,因为它让你付出更多,但不能会求回报。
儿童电影学会一共有七八条枪,平均年龄71岁。所以我多次也向有关领导提出建议,我说我们儿童电影学会需要有接班人,这是一个朝阳工程,不能老是夕阳人在这儿做,总要有发展。毕竟人老了,除了精力以外,观念上和知识上都需要更新。但是我对8号文件的下发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我觉得会在社会上掀起关注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健康成长的热潮,但不希望是一阵风,希望长期坚持下去。我觉得中国有两亿多少年儿童,这么大的市场,市场需求是很大的,如果有更多人来做这件事情,它就会发展起来,也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到这个行当里来。
为何“蜡笔小新”、“麦兜小猪”深入人心?
[主持人]:网友“北京糖火烧”提到:现在小孩一谈就谈到《蜡笔小新》,而国外的一些卡通人物如维尼小熊、史努比、麦兜等等,连大人也非常喜欢。您认为它们被大家所接受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陈锦俶]:这也说明现在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问题。我们因为现在没有专业的从事儿童电影的人员,所以他们不是很了解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情趣,没有真正把儿童电影市场打开,也就使得我们的影片既要适合于领导人的口味,又要适合于广大成人的各种层次的口味,还要考虑到儿童的口味,所以就比较复杂了。创作对象不是很明确,很单一,所以常常在创作上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宝莲灯》这部影片是很优秀的影片,在那届铜牛奖评奖时,儿童评委和专家评委分开评选,评选出来的结果,专家评委评出最优秀的动画片是《宝莲灯》,儿童评委评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影片是《哎哟,妈妈》。我们有一个规定,成人绝对不允许干扰孩子们,就让他们自己来评,结果他们评选《哎哟,妈妈》。评选之后我们问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部影片?他们说这部影片说出来的都是我们的心里话。说明孩子们的天地,他们的心理我们没有了解、没有摸透,就是说我们和孩子们都是有距离的。迪斯尼有一大批专家,完全是搞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方面的专家,是很专业的,恰恰我们没有很专业的。所以儿童电影在创作时没有真正进入儿童心里,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